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

 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课题自从有了科技,科技这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普遍福利源泉的同时,也扮演着罪与恶的角色。工业化技术造成的环境污染,一战、二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运用,核战争的威胁,网络技术、克隆技术、基因重组所产生的系列伦理问题,引起人们对科学发展的深层反思。罗素曾经感慨地说:“我们这个时代的苦恼之一,是我们的思考常无法和技术的改变一样的快;结果当我们的技能增加时,智慧却衰退了。”人们在问究竟为什么要发展科技.
  科技的价值何在.
  什么是人类的幸福.
  科技为什么会与人类的幸福相背离.
  科技的悲观论思潮弥漫在空中,仿佛我们只有回归到古代 “田园般生活”才能脱离科技给人的约束。英国学者霍根在《科学的终结》
  一文中,自信地认为 “今天的科学家只能期望为科学的交响曲增添几个优美的音符,谁相信科学,谁就必须接受科学发现的伟大时代结束的可能性。”在这个关键时刻,“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力回答了人们对科学的种种困惑:产生全球性问题的根源不是科学自身,而是人类对自然不负责任的占有与支配;科学的发展一定会继续下去。解决人类种种困境,不仅不能脱离科学的发展,而且必须依赖于科学的进步。
  自卡逊的 《寂静的春天》唤醒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后,这一新的发展观的研究日趋广泛、深化,并逐渐渗透到社会各领域。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的发表,正式将其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几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年里约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在全球社会达成共识。从本质上讲,可持续发展内涵是科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因为只有实现了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进步。因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变、发展与成熟是科技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先导。
  "科技可持续发展观是传统科技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我们提出科技可持续发展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科技的发展在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科技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综合已有的研究,传统的科技发展模式有以下几种:

  着眼于科学内部发展规律性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先后出现了以下几种: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以试错法为尺度,给出科学进步四段式:
 一再强调,“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一直是也仍然是知识的增长问题”。库恩的科学革命提出“常规科学——— 科学危机——— 科学革命——— 新的常规科学”进步的动态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以硬核保护带构成。劳丹的科学进步观认为科学恰恰在于后继理论比前驱理论解决更多的问题。新历史主义者夏皮尔的域理论模式认为:科学发展首先形成科学域,再前进的步骤。这几种模式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刻画了科学发展的规律性。总的说来,这些模式没能全面地揭示科学技术发展机制,基本上局限于科学内部矛盾冲突和科学理论更替、发展的分析;而且他们研究的多是自然科学理论发展,对科学的范围进行了狭窄的理解。除库恩对科学的发展考察了社会背景之外,其余的都没有分析科学的外围影响因子,忽视了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因而其研究难免带有片面性,所形成的科学发展观不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