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议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把好审议关,是组织有效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针对本学期的审议,我提出了"前审议要全,中审议(集体备课)要精,后审议要深"的要求,突出了每次审议的侧重点。其中中审精细化,是最为重要,实际操作起来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时间有限,活动内容多,尤其是大班组。在目前的条件下如何使中审议得以"精"呢,在参加了大班的两次审议活动后,我有了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⒈审议要有问题。中审议是在每位教师备完课之后展开,大家对所要上的课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设计,不同经验、不同特点的老师,对课的把握能力各不相同,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免不了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审议,就是集中解决问题的平台,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梳理教育理念,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
例1:审议中,有一位老师结合活动《一根红线》提出:"两次送红线的这个线,什么时候提供给幼儿,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放在椅子底下,很方便。""放在桌子上方便,可以按需要去拿,每人需要的数量可能不一样。"老师间出现了两种答案。"第一次送的要求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第二次送的要求又是什么?"在讨论了这两个问题后,最后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每人小椅子下放一根红线,第一次送的时候用,拿取方便,节约时间,也能达到"送给一个好朋友红线,说说他的一个优点"的活动目的;另外,在每一组的桌子上,放上一些红线,第二次送的时候用,平均到每人椅子下不合适,有的孩子可能找到了两个、三个同伴的优点,需要两三跟,有的孩子可能只找到了一个同伴的优点,只需要一根,如果提供多了,会给他造成"没有用完"的压力,放在小组的桌子上,幼儿能够按需要取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使送红线活动变得更自主。
透过这么一个细节问题的提出,引起大家思考的不仅仅是怎么放这样一个表象行为,而是对"为什么那么放"的讨论和思考,通过这个过程,大家明确了提供红线的作用,"将关注幼儿的需要"落实到了教育行为中,将孩子的发展真正的放在了首位。同时根据这个问题,还延伸出了对"如果有孩子没有得到红线怎么办?"的讨论,"在送的时候老师就要观察好,谁可能没有,可以由老师送一根,至少要有一根,避免太失落。"联系到了幼儿送的时候老师要干什么的细节,老师不是等待,而是观察孩子间的互动,要去保护,保护个别没有红线幼儿的信心。
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发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任何细节问题的解决,都有助于将理论真正的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促进审议的"精化"。
⒉审议要有碰撞,任何思想的碰撞都是基于对问题的思考,有了思考,有了自己的问题的理解,才会出现对自己观点的坚守,与他人想法的抵触、碰撞。观点的碰撞,也是整理思绪和观念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例2:在一次审议中,就活动《动漫画》中的材料运用有了碰撞,两种观点,一种是,就提供记号笔和油画棒,画并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动漫形象,不需要提供多种材料,在游戏中可以进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