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幼儿园园本教研--中班课程研究实例

研讨主题: 中二、中三班半日活动观摩与研讨 研讨焦点: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如何实现发展目标的联系与整合教师的课程行为所折射出的课程理念。 第一部分(中三班)半日活动观摩与研讨参 与 者张慧和 唐淑  及园内课程组成员(以姓氏笔划为序)关键 词 游戏活动中的自由人 半成品的提供 半日活动的调整 主题墙的布置教学和生活的结合 游戏与主题的整合 晨间锻炼的游戏化(中三班)半日活动计划、观摩反馈与研讨时间:2011.10.9 班级:中三班 受观摩教师 :韩静 活动环节 活动设计与指导要点 活动设计的思考 观摩反馈与研讨 关注焦点 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如何实现发展目标的联系与整合 该教师的课程行为所折射出的课程理念 值日活动 1、抹小椅子 l 能认真仔细的抹干净自己的小椅子,会蹲着抹椅子,保持自己衣物的整洁。 2、打扫包干区 l 能主动的打扫自己的包干区,并能在打扫结束后,将物品整齐的放回原处。 l 有很多小朋友擦椅子非常的认真,但是常常喜欢跪在地上擦,椅子是擦干净了,可是裤子却脏了。 l 负责打扫橱柜的小朋友会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以便将包干区打扫干净,可是常常忘记将东西放回原处,或是胡乱的堆放回去。 优点与赏析 1、教师的教育意识渗透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黄菲) 2、能从细节中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吴晨阳) 晨间活动 1、科学——分蔬菜 l 能将带来的蔬菜分类放入不同的托盘内。 2、数学——感知7以内的数量 l 能通过对蒙氏学具的不同操作,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 数学——串珠 l 能用间隔的方法串珠。 3、生活——蔬菜拼盘 l 能切、剥蔬菜,为蔬菜拼盘做准备。 4、益智——图形拼板 l 能按照分解图或轮廓图拼出图案。 5、美术——一篮蔬菜 l 能按照蔬菜原本的颜色给蔬菜涂色。 l 根据当天的教学活动,增加了科学、生活的内容,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延伸和目标的整合。 l 下午区域活动中有来不及完成的,或者是幼儿特别感兴趣的内容,会在晨间适当安排,并考虑兼顾不同领域。但并不是完全安排区域活动的内容,也会提供其他的操作活动。 优点与赏析 1、有综合主题教育观念,晨间活动内容与主题有机结合。(黄菲 罗燕) 2、晨间活动(如"生活"游戏等)即为教学活动准备,体现课程整合意识。(丛敏 吴晨阳) 3、课程生活化,取材于生活,将幼儿还原于生活。(丛敏) 问题与建议 可以有家长志愿者的参与。(朱建华) 晨间锻炼 1、投篮——上肢 2、板羽球——上肢 3、袋鼠跳——下肢 4、骑小车——下肢 l 能尝试两两合作共同骑一辆小车。 5、跨栏过梯——下肢、平衡 l 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尝试创新不同的过梯方法。 6、小熊爬、背篓投球——全身 l 用图标的方式帮助幼儿选择和交换锻炼项目,并有意识的将运动强度、锻炼部位不同的项目交错开来。中班上的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还不强,这种方式更适合他们,也是循序渐进的帮助他们掌握合理锻炼的方法。 问题与建议 "板羽球"是否适合中班上学期幼儿的体育活动?(朱蓉) 早操 1、操前律动:喜洋洋 2、早操:拍手操 l 动作合拍、有力、到位。 3、操后律动:办家家 l 能在间奏的时候迅速寻找同伴,没有找到时能举手示意。 l 很多孩子在找不到同伴的时候会比较盲目,或者是依赖老师来安排,这种举手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迅速、有效的找到同伴。 优点与赏析 老师很细心,能用"举手示意"的方法帮助幼儿找同伴。(吴晨阳) 问题与建议 "举手示意"是否是最恰当的解决方式?(黄菲) 早点 集体点心: l 能双手端好茶杯喝牛奶。 集体教学活动 活动名称:咔嚓咔嚓(科学 分组) 目标: 1、探索发现蔬菜切开时会呈现不同的图案,能细心的观察和操作,大胆猜想。 2、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体验换个角度观察蔬菜的乐趣。 3、初步学会使用工具刀,注意操作时的安全。 准备: 1、一根胡萝卜、菜刀、砧板,蔬菜剖面PPT。 2、不锈钢餐刀、青菜、大葱、辣椒、砧板人手一份。 3、幼儿对各种蔬菜都有基本的认识。 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观察、探索,发现蔬菜切开时会呈现不同的图案。 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体验换个角度观察蔬菜的乐趣。 难点:能细心的观察和操作,大胆的猜想。 过程: 1、故事《太阳在哪里》,引出胡萝卜切面,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l 讲述故事,提问:小兔发现的太阳在哪里? l 教师切开胡萝卜,提供幼儿人手一片。 l 师:"太阳到底藏在哪里呢?请小朋友一起来找一找。" l 小结:原来"太阳"就藏在切开的胡萝卜里,我们从切面上就能观察到。 2、猜想并动手操作,寻找与蔬菜切面对应的图案。 l 播放PPT,观察图案并猜想。 l 师:"这里还有几种蔬菜切开后的图案,它像什么?它会是什么蔬菜切开后的图案呢?"(出示青菜、辣椒、葱的切面) l 师:"这三种图案分别是以下三种蔬菜的切面,你们能为它们正确的连线吗?"(出示辣椒、葱、青菜的图片) l 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比较。 l 师:"让我们把这三样蔬菜切开来看看,就知道正确的答案了。" l 师:"我们用刀的时候要注意,一手握空拳扶住蔬菜,另一只手拿刀,避开手指向下切。切的时候小手要压住,眼睛要盯牢。切完就把刀放下。" l 交流实验结果,公布正确答案。 3、观看PPT,拓展经验。 l 师:"蔬菜里面还藏着不同的图案,你们见过吗?猜一猜,这是谁切开后的样子?" l 总结:蔬菜切开后,里面藏着各种有趣的图案,不同的切法看到的图案也不同,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就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小秘密。 活动名称:蔬菜花园(美术 分组) l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试着换个角度去看我们熟悉的事物,你会发现生活中多了很多的乐趣。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体验"换个角度看,会有大不同"的乐趣。 l 个人对重难点一向无法很到位的分析,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l 以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引入,更有利于突出"换个角度看"的趣味性。 l 先猜想后操作、验证的过程,体现了科学活动所特有的探究精神。 l 在科学活动中,常常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涉及安全的危险因素,教师应当提前发现关注,并通过具体、有效的指导,帮助幼儿规避风险。 l PPT并不是图片的简单集合,而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的。第一层次是具有比较明显特征的蔬菜剖面,幼儿比较容易辨认;第二层次是特征不是非常明显的蔬菜剖面,幼儿不容易辨认;第三层次是横竖剖面不同的蔬菜,进一步体现"换个角度看,会有大不同"。 优点与赏析 1、就半日活动结构而言,老师确实有综合主题教育的观念。从集体活动的思路上来讲,是想从另外一个视角,看一些蔬菜的内部结构、形状。这确实还是蛮新颖的。(唐淑) 2、这个科学活动的活动目标提的还是很好的"探索发现蔬菜切开时会呈现不同的图案,能细心的观察和操作,大胆猜想探索发现",只不过实际操作和探索少了一点(张慧和),科学活动的价值未体现(丛敏)。 问题与建议 1、看到活动名称"咔嚓咔嚓"真的不知道要干什么。所以,以后在写教案的时候,活动名称能不能更契合这个活动的主题。(陈国强 朱建华) 2、ppt制作生动、有层次,但播放时间太长,需要精简。(朱建华 朱蓉) 3、老师示范"切蔬菜"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味道老师的旁边,以便幼儿可以看得更清楚。(朱建华) 4、蔬菜切开以后,还是可以让孩子自己"表征"一下,讲一讲横切面、纵切面是什么样的,尽管孩子的表征不一定准确。(张慧和) 5、"蔬菜花园(美术 分组)"活动中,老师应该将重点放在"观察照片中拼盘的摆放规律",并启发幼儿"除了这样摆,还可以怎么摆?",让幼儿动手操作前先思考。(吴晨阳) 户外活动 分组游戏: 1、熊和石头人 2、大型运动器械 l 分组游戏可以解决活动场地小的问题,并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 问题与建议 户外活动是否也要分组?(杨媛艳) 游戏活动 重点指导: 1、自由人 l 能在游戏开始时帮助各个游戏区放置小圆凳,布置游戏材料。 2、小舞台 l 能跟随熟悉的音乐自由大方的表演。 l 关于"自由人"的角色,学习了相关文章,借鉴了其中的一些好的做法,正在逐步完善中。 l 看了前面的两次活动,吸收了大家的建议,在小舞台播放的是幼儿比较熟悉的音乐。从网上下载的音乐,打包成文件夹,直接用电脑播放,感觉还是蛮方便的。 优点与赏析 "自由人"的角色形式很有自主参与性(罗燕),也增加了游戏的互动性(吴晨阳)。 问题与建议 1、是否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体现自主性。(吴晨阳) 2、"自由人"比较兴奋,怎样让"自有人"在游戏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朱建华) 3、中班应该把幼儿引向创造性游戏,因为中班幼儿是玩创造性游戏最好的时候。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包括问题的解决。(陈国强) 过度环节 1、点名——点名报数 l 能正确的接数,并报出总数。 2、点心后——自由活动 l 欣赏观察蔬菜的图片、图书等。 l 看照片和同伴分享买菜经历。 3、餐前——看PPT l 观看幼儿自制的买菜PPT。 l 发现班上有不少幼儿有不能正确接数的情况,于是创造各种机会和方式,让幼儿进行练习。 l 让幼儿充分的与环境互动,避免消极的等待。 优点与赏析 1、能救数学能力的培养渗透到点名环节中。(吴晨阳) 2、过渡环节轻松自主,老师没有去高控。(朱建华) 主题环境创设 1、蔬菜朋友——软包 l 展示各种蔬菜的图片。 2、蔬菜大聚会——走廊 l 展示各种蔬菜的实物和模型,以及幼儿的调查表。 3、一篮子蔬菜——教室外墙面 l 展示幼儿的涂色作品。 4、买菜咯——照片墙 l 展示幼儿买菜的照片。 l 主题初期展示蔬菜的实物,中期展示幼儿的泥工作品,后期展示模型和调查表。 l 利用各个不同的墙面和角落,以不同的形式充分展示主题相关内容。既有老师的布置,也有幼儿的参与。 l "照片墙"的设计具有时代感,是班级环境的亮点。 优点与赏析 主题环境能发映出主题发展的线索(黄菲),既有教师的布置,又有幼儿参与(吴晨阳)。 问题与建议 怎样更好地体现主题的动态过程?(朱建华) 观摩总结 l 教师能在半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吴晨阳)。半日活动的目标安排和环节组织很有连续性和延续性(罗燕)。 l 能够考虑到主题的延续性、材料的连续性和可再利用性(刘飞)。 l 墙饰内容丰富,能反映出主题的主要内容,并有幼儿的参与。(吴晨阳) l 老师对幼儿已有经验非常了解。(朱建华) l 师幼关系自然、融洽。(吴晨阳) 备注:此活动是《蔬菜朋友》主题第三周中的活动,本主题线索如下:第一周主题线索——感知蔬菜品种的多样性 第二周主题线索——了解常见蔬菜的特征和营养价值 第三周主题线索——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与蔬菜做朋友的快乐关于分组活动的说明:l 都是第三周的课,都需要分组进行。两个活动相互有联系。先上科学的幼儿在拼盘时对蔬菜切片的形态就会有更多的关注。先上美术的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提升和归纳蔬菜剖面的已有经验。l 将相关的活动尽量安排在一起,这样避免了家长重复准备,也节约了资源。切过的蔬菜可以拼盘,拼盘后的蔬菜再切碎做彩虹蔬菜瓶。l 在这个活动中学会用刀后,为制作彩虹蔬菜瓶做好技能上面的准备。综合研讨l自由人的角色安排与规则游戏中自由人使用的"钱",是用"雪花胶片"作为货币的,而且是用了"7"个雪花片放在"小挂袋"里,并且只为 "自由人"和"娃娃家"两个角色提供了这样的"小挂袋"。当时是考虑"小挂袋"方便幼儿保管"雪花片",可以直接放在里面,也是表明了自由人的身份。挂了挂袋的小朋友就表明今天就是"自由人",也可以交往,也是规则引进的体现。但这样是否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性,因为如果不限制小挂袋里的雪花片数量的话,他就可以自由地取东西,不断地去交往。但也出现了提供7个雪花片,而自由人说"我的钱用完了",钱用完以后就觉得无法交往了。所以就设置了一些免费的区域,比如"美发屋"、"医院"、"小舞台"是不需要付钱的,如果自由人"钱"用完了,可以到免费的区去。我们也跟自由人说"你可以搭配着来,可以去付费的地方,也可以去免费的地方"。用"7"个雪花片,主要是考虑到中班阶段小朋友的数学学习的目标就是"感知7以内的数量"。自由人在当天游戏结束以后,由他自己到雪花片的筐子里去补足"小挂袋"里的7个雪花片,再挂回原处,第二天选"自由人"的小朋友就可以直接拿下来,而且是7个雪花片。(韩静)l关于提供半成品材料的问题半成品材料今天在两个方面都有,一个是"集体教学活动"中,就是今天早晨小朋友从家带来的半成品蔬菜,是准备用来做拼盘的。原来教案里的安排是晨间由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切"蔬菜,准备拼拼盘时用的"雪花片",但觉得时间太短,来不及准备,所以还是安排小朋友在家和爸爸妈妈准备不同的蔬菜一起切好了以后再带来,小朋友来了以后把切好的蔬菜分类。但也考虑到孩子也应该有点操作的过程,所以又提供了一点"豇豆"让小朋友切切,准备一点"毛豆"让孩子剥剥,这些都是孩子容易操作的材料。(韩静)另一方面,就是在角色游戏里也尽量想给每个游戏区都安排一些半成品,这样可以避免在无人交往的时候无事可做。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小菜场",小朋友在涂色、剪(制作"蔬菜")的过程中,他就更关注于自己的操作,而在交往上花的注意力就少了,游戏的情节就欠缺了。当每个区都有事可做的时候,是不是会抹杀一些游戏情节的出现?比如说,当"小菜场""菜场"没有人来的时候就会想办法怎么来招徕顾客,可能会出现"促销"这样的情节,就是说新的游戏情节的出现可能就会没有了,因为他有事做,他也就不去考虑那么多了。所以,不知道游戏区半成品的提供到底怎么样更合适。(韩静)我们提供半成品不是为了让孩子能稳定地坐在那儿,目的在于怎么能促进情节的丰富和深入的开展。如果为了避免孩子到处乱穿,就让孩子在那里"画"、"剪",这与区域里的美术活动又有什么区别?(章丽)讲到孩子在游戏过程当中"制作东西"这个问题时,关键是要思考"孩子在游戏中更感兴趣的是什么?"其实像"制作蔬菜"不是不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包括正规教学和非正规教学,孩子都可以参与这种制作,但真正纳入游戏的时候,这是不是孩子喜欢的内容,有多少孩子愿意玩这种游戏。有时候玩"菜场游戏"的时候,孩子还是蛮满足于"摆弄"、"交往",没有那个孩子说今天我就来制作蔬菜。也许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这样去做,但游戏就是游戏,孩子应该获得一种愉悦。应该让孩子去玩属于孩子的游戏,而不是我们老师规定他的游戏。从理念来说,确实是提倡这样一种做法(游戏中的制作),但现实是这是不是孩子的需要?我发现,我们班孩子玩"菜场游戏"时,就是把蔬菜分分类,摆一摆,拿着秤弄一弄,有顾客来了就讲一讲,很开心。但如果让他去重复比如区域活动或教学活动中的"涂"、"剪",去制作"蔬菜",一方面他忙不过来,另一方面也不是太感兴趣,哪怕没有人来他的游戏区,他情愿守着秤、琢磨琢磨秤。(周晓兰)就游戏材料而言,孩子是喜欢现成的东西,还是喜欢制作的东西?多数是很喜欢现成的东西、逼真的东西、新颖的东西(程霞)以及比较简单的、容易有成果的游戏化操作(陈国强马湘明)。l如何调整半日活动环节以适应综合活动及孩子探索的需要作为老师还是非常愿意在一个活动时间内着重于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今天的"晨间活动"(主要是切蔬菜、分蔬菜、蔬菜拼盘、蔬菜涂色)和"集体活动(主要是探索发现蔬菜切开时会呈现不同的图案等)"实质上是一个紧密关联的综合性活动,适于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但现在的半日活动时间被分割成了若干块,如果老师仍按照工作常规执行每个环节的规定活动的话,总觉得忙于赶节奏,有些必要活动很难做深入、做扎实。比如,尽管今天早晨孩子拿来了在家里切好的半成品蔬菜(为"蔬菜拼盘"活动做准备),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这些半成品孩子们还是可以再准备的,比如圆块的(半成品)可以切成半,甚至切成四分之一。(程霞)而且把这个"物质准备"的时间和过程让给孩子,对孩子来说还会有很多的价值。如果时间允许,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切蔬菜,可能会了解到孩子在切的过程中会遇到了什么问题,孩子看到了什么、探究到了什么,等等。(郑梅章丽)但今天的状况是,直到8:30的时候班里小朋友还来不了一半,而且来到的孩子未必都能参与,因为可能其中还有几个刚抹好椅子和包干区。所以,是不是可以"晨间活动"、"体育活动"照样参与,但后面的"游戏活动"是否可以不开展,这样一个上午就围绕"蔬菜"这个活动,一部分孩子就去切蔬菜、做蔬菜,另一部分孩子就来拼拼盘,然后再交换。也就是说,如果"综合活动"忙不过来的时候,其他环节的活动(比如游戏活动)是否可以停下来?(程霞)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晨间锻炼和早操"是可以不去的,可以完整地利用从早晨一直到集体活动结束这段时间,就是洗、切、拼……(而且可以有家长自愿者的加入),完了以后(大约10点半)再下去体育锻炼,因为体育活动肯定是要保证的。这样,上午的"游戏活动"可能就冲掉了。(陈国强)l主题墙——展现主题发展的线索主题墙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主题墙应该反映什么?主题墙可以展现主题发展的线索。比如,就《蔬菜朋友》主题而言,在各班主题墙上我们都看到了"蔬菜调查表",那么调查了蔬菜以后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事?可以"统计"一下孩子们喜欢吃的蔬菜有哪些,不喜欢吃的蔬菜有哪些,为什么不喜欢,然后带领孩子去"参观菜场"。孩子们在菜场买了哪些蔬菜,孩子们又吃过哪些蔬菜?针对孩子不喜欢吃的蔬菜,如何设计专门的活动(如蔬菜品尝会等)来引导孩子尝一尝自己原来不喜欢吃的蔬菜……最后蔬菜除了可以吃,还可以在美术上进行展示(比如蔬菜拼盘等)。如果按照这样的主题线索去做的话,可能与我们主题目标的实现要更密切一点。这样的主题线索也许大家心里都明白,但主题展开的过程还没有在主题墙上清晰地体现出来。(陈国强)主题墙的布置还只局限于展示"做了哪些事"以及"蔬菜的多样性",至于主题墙的布置是否能围绕"主题的核心目标"、"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认知发展过程"来展开(比如"调查表"中有没有呈现孩子的问题、孩子的兴趣),还没给予重点关注、突出和展示。(章丽陈国强)比如,就"围绕主题核心目标"而言,"蔬菜朋友"就是想让孩子喜欢吃各种各样的蔬菜,知道吃蔬菜对自己的健康有什么好处、不吃蔬菜会给自己的健康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等。至于"围绕孩子的问题"方面,当然每个班孩子不喜欢吃的蔬菜可能是不一样的,可以统计出这个班最喜欢吃的蔬菜有哪些,不喜欢吃的蔬菜有哪些,在认识蔬菜的时候,就应该根据班上孩子问题(比如不喜欢的蔬菜)来开展。所以,年级组备课就是"理"主题思路,但在具体班级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做适当的调整。这才能体现课程的生成性、开放性。(章丽)l怎么把教学和生活密切结合?教学活动和生活过程是有关系的,两者还不是一回事。如果把生活过程(比如"买菜")拿到课堂上来进行教学,就会产生很多新的矛盾(比如,带孩子去菜场"买菜",卖菜的人不可能按照老师设想的那样"分别和每个孩子单独完成买卖、付钱、找钱这样的过程",即使抛开"有的卖菜人根本不欢迎或没有功夫来应付这样的买卖"不说,一个班这么多的孩子到一个菜场,班里三个老师也顾不过来)。那么,怎么把教学和生活密切结合?这是需要思考的。当然,让孩子能够有个参与"采购"的过程,这个意识是好的,但并不是说什么都要拿到课堂上来进行。所以,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哪些是可以在幼儿园进行、必须要在幼儿园进行的,哪些不适合在幼儿园进行。既然这个"采购"过程对孩子来说是需要的,那我们可以变通一下。比如说,既然"买菜"这样的过程是不适合在幼儿园里集体进行的,可以让家长带自己的孩子去菜场体验这一过程。老师也可以在幼儿园里设置一个"菜场买卖"的情景。(唐淑))比如,让奶奶们提一篮子蔬菜来幼儿园,摆成一个个蔬菜摊位,孩子可以自由地去买菜、充分地交流(丛敏),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习得一些买卖的经验,还可以将这些经验迁移到游戏当中去,这样做的效果也应该是可以的。(唐淑)l集体活动评价与建议1、活动设计思路——让孩子在过程中体验张雪门行为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整个行为的过程,要让孩子来体验"。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蔬菜",内容包括整理蔬菜、洗蔬菜、烧蔬菜、品尝蔬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集体活动——咔嚓咔嚓"的重点可能是要放在"用不同视角去关注蔬菜内部的形状"。如果这样定位的话,那就必要考虑"哪些蔬菜便于孩子切"、"怎么切才能看到它的横切面、竖切面的形状"、"切了以后怎样才能便于操作、品尝"等,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一点,更有价值一些。(唐淑)2、教学方法——给孩子更多时间来探索发现今天的科学活动"咔嚓咔嚓"没有让孩子进行一个探索的过程,尽管PPT做得很好。科学应该让孩子去探索、去发现。比如,就是同样一个辣椒,不同的切法也会呈现不同的截面图案。(陈国强)在教学方法上,可能还是要在"探索"、"发现"的过程当中来得出它内部结构的形状(比如是花形的、十字花形的、圆形的,等)。今天这节课对"不同形状"的认识不是通过孩子的亲自探索而发现的,而是有点灌输。(唐淑)l晨间锻炼的游戏化与情境化"晨间锻炼"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活动方式比较单调。比如,今天的"投篮",只是单调的技能练习,单调地反复地去投。"晨间锻炼"能不能加入角色或游戏情节,这样孩子玩得就会更加有趣。其实,中班孩子角色意识还是很强的,如果晨间锻炼活动中能设置一点情境,比如,给墙面"球筐"做一个长长的兜子,球投进去以后,球从兜里漏下来,这样更情趣化一点,或就把某个区域设计成"……乐园",这样,孩子都是带着一种游戏角色进去玩,就会更有趣一点。(曲新陵)l怎么让游戏与主题的核心目标结合起来?游戏和教学应该怎样整合和渗透?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跟主题目标联系在一起,这样联系的结果是什么?是不是符合的孩子发展的需求?当然,综合、整合、渗透是我们综合课程的理念,但每一种课程实施途径(晨间锻炼、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下午区域等)都各有其最本质的核心价值,只有在兼顾每一种实施途径的核心价值(比如游戏的娱乐性)的基础上,再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去自然地整合(主题核心目标),这样可能才是孩子需要的。(章丽)比如,在游戏中,哪些游戏是可以自然渗透(主题核心目标)的?哪些游戏就是纯兴趣性的?虽然这些纯兴趣性的游戏与当下的主题没什么关系,但这些游戏确实就是这阶段孩子所喜欢玩的,课程中是不是也应该有这些游戏的空间?除了在"游戏"中,在"晨间活动"和"锻炼活动"中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章丽)整合,还是应该"有内在价值的东西"再去有机整合,不要做表面的整合,不要为了求得整合,一定要"这个游戏里也带点这个东西(比如能体现或实现主题核心目标的某些因素),那个游戏也带点这个东西",没有这个必要。比如"蔬菜"主题,能整合的游戏,可能只有"超市"、"菜场"、"娃娃家",其他的游戏怎么整合?至于怎么整合,比如"菜场游戏",今天的通过"蔬菜涂色"、"画蔬菜"来制作"蔬菜",然后让孩子卖涂好色的"蔬菜",这是一种整合。如果有各种各样蔬菜的玩具,还有计算用的东西的话,小朋友可以用小塑料袋,比如把3个茄子包一包,5个黄瓜包一包……,卖的时候,就是"我买3个茄子"、"我买5个黄瓜",这样小朋友自然就把数概念(中班阶段是"感知7以内的数量")和游戏内容结合起来了。(曲新陵)有比如,"娃娃家"可以提供能切的蔬菜(周晓兰),准备一些纸盘,后期可以结合"蔬菜拼盘"做盘菜(韩静)。有些游戏(如玩汽车、玩医院、跳舞)跟"蔬菜"整合不起来就不要强求结合(章丽曲新陵)l解决"主题/活动"困惑的关键——回到目标"蔬菜"这个主题确实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周晓兰),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回到"目标"上去,这个主题到底要实现哪几个最关键的目标(陈国强)。教学活动(比如今天的集体活动"咔嚓咔嚓")怎么进行也要看目标定位问题,比如目标定位在哪里,侧重在哪一点。如果侧重于"养成什么蔬菜都吃",那"切"完(蔬菜)了,大家拌拌色拉,品尝品尝;如果定位在"科学",那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定位在"分类数学",那就是切好配对。关键要看这个活动的最大价值在哪里。(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