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彤彤是一个漂亮,聪明的小姑娘。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而且不管是画画,手工都能完成的很出色。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肯吃饭。上午吃点心的时候总是像小猫一样舔两口就没胃口了,中午吃饭也是这样,每次都托到最后,碗里的饭还是倒掉的份。去年下半学期,彤彤因为家里某些原因无法照顾,就回到了老家和奶奶在一起。这学期刚开学的时候,让我们欣喜了。因为彤彤挑食的毛病没有那么凸显了。她能吃完课间的点心,中午的午饭,下午的餐点。可是最近,彤彤的老毛病又犯了,"老师,我吃不下""老师,我不想吃"这样的请求声又开始围传在我们的耳朵旁。不管我们怎么说,怎么讲道理就是不愿吃。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产生间断性的变化?在一次和游戏时,我把彤彤安排在朱飞的旁边,这时,彤彤撅起了她的小嘴,显然一副不高兴的样子。我蹲下问彤彤:"怎么了?是小朋友欺负你了吗?"彤彤说:"我不喜欢和胖的小朋友玩。"这让我突然想到彤彤不吃饭的原因。于是从她妈妈那了解到,原来妈妈也是位爱美的母亲,彤彤应该是受其影响了。彤彤的妈妈也反映到,在家的时候也是吃很少,总是说:"胖了就不漂亮了。"
【分析】
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有人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有人说: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总之,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案例中,彤彤明显是模仿了妈妈,受到了妈妈平日不经意的言谈。从而影响了她的观念。其实孩子不是吃不下,不饿,只是吃多了会胖,吃胖了不美,这样的信息深入她的思想。这一点可以在案例下半段得到论证。彤彤为什么在返校的一个月里吃饭的表现变好了。因为她和她奶奶住在一起,耳朵听到关于"美"的传言少了,观念的淡薄,大脑自然反应就是获取食物。人只因为会坚持,是因为有一种观念驾驶着大脑,以至于把本能自然反应覆盖,但只要这一种观念的动摇,人还是会完成大脑所赋予的"任务"。所以彤彤才会越吃越多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非目标性的提示,孩子会把他记在脑子里,所以经常的与孩子交流,给孩子以健康、积极的影响,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事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