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作为中国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变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 践进程中,具有宏观与微观双重运行机制。基于此,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应从解构 与重建思维方式和文明观、加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在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保持适当的张 力、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等方面选择现实的路径。
【关 键 词】当代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选择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中,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其 意义给予了全面阐述之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便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但究竟如何 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运行机制与路径依赖,学界还存在若干认识误区。如,有的学 者局限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要性,似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只 是达致物质文明的手段与工具。有的学者则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政治制度 建设,或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面对全球化浪潮,有的学者过于强调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的个性特征和阶级属性,否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有人则 相反,将西方政治文明等同于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实际上,作为中国社会文明系统的 重要变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具有宏观与微观 双重运行机制,以此为基础,才能真正明晰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宏观运行机制
正如恩格斯所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66页。),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都根植于人们现实的 物质实践活动之中。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扬弃前人思想基础上所实现的文明观察 视角的历史性转换。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实践活动是人类文明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石 ,因而对政治文明运行机制的科学揭示,是建立在对实践及其基本矛盾的正确分析基础 之上的。
在古代,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即人们创造并运用生产 工具,改造自然对象,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 的社会交往以及人们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精神生产实践,即人们改造自 身主观世界的活动。这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了近 代,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类在运用强大的技术力量不 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财富的同时,却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自身的发展陷入困境。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促使实践的第四个基本形式――生态生产实践即保护和支持生 态环境的实践形式应运而生。当代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由上述四种基本形式所构成的系 统。这四种实践产生了社会的四大基本领域,即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 系统,也构成了当代社会文明的基本内容与形式,即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则指生态生产实践的成果,表现为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生成和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物质文明即物质生产实践的成果,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物质 生活的发展状况;精神文明即精神生产实践的成果,表现为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 德素质的进步状况;政治文明则是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实践的成果,表现为与生产力发 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是人类政治活动发展程度的标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根 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之中,是当代中国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在变量,而不只 是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手段或工具,或寄生于、附属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消 极派生物。我们不能以物质生产实践概括或取代创造精神生活的实践,因而不能以物质 文明概括或取代精神文明;同样,我们不能以物质生产实践或创造精神生活的实践概括 或取代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因而也不能以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概括或取代政治 文明。
综上所述,社会文明的发展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要素 交互作用而向前推进的过程,因而,从宏观上看,四大文明之间的耦合互动,构成了政 治文明的宏观运行机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而是与其余三大 文明协调发展的。首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离不开物质文明的协同作用。物质文明从根 本上制约着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经济的普遍增长,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交往 的扩大,为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催生出主体理 念、自由理念、平等理念、民主与法制理念等政治意识、政治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充分发展,还为完成肃清封建遗毒,摧毁各种特权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 基本条件。
其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协同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政治文明 及社会文明其他要素的发展铸造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支柱,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浓 厚的科学支撑、人文基础。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 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借助于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形式,通过“自律” 精神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而且,精神文明 在日积月累的传递中潜移默化,使政治文明广泛植根在社会民众的心中,并为政治文明 不断提供文化生长的资源,共同构成治国安邦的价值体系。
最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协同作用。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是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 起发展起来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3 9页。)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延续,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将不 复存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 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 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成良好的生态 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关联要素,也是关 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微观运行机制
与社会文明系统一样,政治文明也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协调有序的系统。基于马克思 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的思维方式,可以概括出,政治文明是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 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大基本要素构成的完整体系。(注: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辨析 》,载《理论前沿》2002年第4期,第20页。)从实质上看,政治实践即创立和改造社会 关系的实践,是运用政治权力以实现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活动。但是政治权力要真正 发挥作用,必须有一定的理念和制度来支撑。否则,如果没有适当的制度和理念的支撑 甚至制度和理念缺位,政治权力的运行则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实现既定的政治目标,甚 至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从微观上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并不是政治制度文明的 单维度进程,而是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交互作用而向前推进的 过程,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微观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维结构是一个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在这一系统中,诸要素均 具有特定的职能作用,并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其中,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观 念形态,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规范要求,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
政治意识文明即政治心理、政治意识形态等政治意识不同层面的进步状态,是政治制 度文明的理论基础、政治行为文明的指南。作为政治文明的内在精神,政治意识的文明 程度代表着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向,是政治制度得以运作和政治行为得以实施的精神动力 。政治意识包括政治理论、政治观念、政治理想、政治道德、政治心理等,其中政治理 论、政治观念、政治理想在政治意识和政治活动中起主导、支配的作用,因而构成政治 意识的中心内容。正如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所指出的,“一个能平稳运行的政治制度 几乎没有必要去考虑在他自己成员中进行宣传。一种意识形态一旦被人们接受之后便会 以非凡的潜力永久存在下去。在这个国家里出生的人们会把他们的一些爱投向支持这个 制度的各种象征:共同的名称、共同的英雄、并同的使命、共同的需要。……不满情绪 ,不论是怎样产生的,都会使占统治地位的象征与实际措施受到削弱”(注:[美]哈罗 德・L・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第138―139页。),能不能坚持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观念和理想,并不断提高政 党、团体和公民政治活动的文明程度,将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艰巨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西方的政治意识与东方的政治意 识、传统政治意识与现代政治意识交织于一体,相互冲击和碰撞,使整个社会的政治意 识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社会主义 政治意识的塑造与培养,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