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园林城市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是发展民族文化特色、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等方面的要求和需要。从德令哈园林城市建设的基本现状、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德令哈园林城市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园林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德令哈;现状;问题;对策
园林城市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园林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当务之急。园林城市建设是发展民族文化特色、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工作时间的缩短,闲暇时间增多的要求和需要。“园林城市”是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提出来的,前身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有些类似于欧洲国家提出的“花园城市”。国家建设部《园林城市评选标准》中指出,园林城市就是要:“保护城市依托的自然山川地貌,搞好大环境的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形成城市独有的风貌特色。”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本文立足德令哈实际,从德令哈园林城市建设的基本现状、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为使德令哈园林城市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德令哈园林城市建设的基本现状
2000年以来,德令哈市以规划为基础,以项目为龙头,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内在动力为保证,多方投入,逐步推进,相继建成22条城市主(次)干道。中心广场、体育广场、垃圾处理场及公园等一批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加快了城市亮化、绿化等工程建设步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以乌兰路、柴达木路、格尔木路、天峻路、都兰路、纬四路、战前路(七横)为横线,以环城东路、环城西路、黄河路、长江路、祁连路、昆仑路(六纵)为纵线的“七横六纵”的道路框架。截至目前,完成详细规划编制面积约443.99公顷,市区详细规划编制覆盖率达37%。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建成道路总长62.48公里,建成道路面积131.4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30.9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平方米;供水管网达到143公里,自来水普及率达95%;排水管网达到42.81公里,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29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19.08%;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24.3公顷,园林绿地面积达205公顷,城市绿地率达19.1%;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73平方米;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0%。
按照建设“西部园林城市”的要求,以“一街一树种、一街一特色”为目标,以城市道路、广场、庭院绿化为重点,扎实推进园林绿化和林业五大工程,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2007年春秋两季共投入资金2 340万元,完成了黄河北路、站前路等15条新建道路绿化和梨园路、格尔木东路等17条道路补栽任务,组织实施了东山三角花园、河东派出所南绿地2处新建街头和庆华广场、中心广场等6处公共绿地绿化工程以及83个机关单位庭院绿化工作,绿化总面积1 033亩,新增绿地265亩,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85%以上,是历年来绿化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完成了退耕还林(草)任务0.4万亩,荒山造林种草8万亩,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950亩,经济林4 420亩,国家重点公益林补植补栽1.2万亩,高效林营造800亩,低效林改造700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造林2 200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9.59万亩。
二、德令哈园林城市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德令哈园林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新的成效,但也面对一些突出的矛盾与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势必会严重制约德令哈园林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一)保持投资持续增长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问题。“十五”期间,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德令哈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保持了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但随着国债资金的淡出和国债项目的减少,“十一五”期间争取国家投资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受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和资源储备的制约,吸纳社会投资、民间投资的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保持投资持续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能否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已成为制约“十一五”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德令哈市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草场退化,沙化问题突出,水资源紧缺,资源存量不足,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已日益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约束力不强。从源头上控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洁净、舒适、安全、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探索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积极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快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和示范园区建设;搞好城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承载功能不强的问题。通过“十五”以来的发展,德令哈城市面貌较过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初具规模。但总体上看,城市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的起步阶段,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承载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市政公用事业经营机制不活、基础设施商业开发和市场化运作力度不够、管理体制不顺、社会化服务和管理体系不健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式滞后、城市园林绿化的技术难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成活率偏低较严重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园林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品位较低,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距离西部园林城市――“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德令哈地区属典型的高原荒漠半荒漠干旱气候,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年均气温4℃,水资源短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约176.1毫米,而多年平均年蒸发量高达1 200毫米以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气候恶劣、风沙侵蚀较为严重,草场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已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全国水平,草原退化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乱砍滥伐、开发、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过度放牧,是造成森林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从德令哈市特点来说,冬季漫长,无叶期长达6个月之久,园林绿化时应该突出个性和特色,要在生态学基础上体现应有的景观效应。然而,德令哈市园林绿化植物却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植物群落,园林绿化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非生态的建设模式,绿化树种较单一,生物多样性贫乏。还有巴音河道的污水排放,影响着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德令哈园林城市的建设。
(四)园林绿地存在的功能性问题。城市的绿色主体是园林绿地系统,这些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在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和估量的效益。城市园林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五大类型,每一类绿地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功能不尽相同,规划设计手法与建设也必然应有所差异。城市中优良的园林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功能:净化空气,维持碳氧平衡;吸收有害气体;调节和改善小气候;吸滞烟尘和粉尘;减菌和杀菌;减弱噪生;美化环境等。然而,德令哈园林城市的绿化建设中,绿地的实际位置、周边环境与绿地的实际功能相混淆的情况也有发生。例如,市区和工业园区相距太近,大量的粉尘、烟雾、有害气体肆无忌惮地向城市上空弥漫,致使人们在欣赏、感受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营造的这座戈壁滩上的绿洲时,围着环城公路鲜花丛绿化带旁驾车、骑车、长跑、郊游时却吸入了质量差的空气。园区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绿地指标与实际存在差距。绿地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园林绿地水平的重要标准。按目前的统计数字,德令哈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9.08%,绿地率19.1%,分别比国家园林城市标准35%和30%差15.92和10.9个百分点。国家园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根据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而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超过105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应不少于7平方米,到2010年应不少于8平方米。根据《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不同地区人均建设用地不得突破下列指标:其中海西州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315平方米/人,考虑到海西州是工矿区,建设用地占用相对较多,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调整到260平方米/人左右;城镇园林绿化建成区绿化率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生态与环境组认为城市绿化面积每人平均为60平方米为最佳居住环境。而德令哈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只有5.73平方米,相比之下,德令哈城市绿化水平与这个标准相差确实较大。这说明,当前德令哈市的绿地率偏低和发展不平衡问题。
(六)城市园林科技含量低,技术水平差。园林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城市的经济基础、建筑布局、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等密不可分。因此,城市园林又作为一门艺术,能够展示城市所特有的魅力。德令哈市园林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还较低,一些园林工程设计显得不尽合理或缺乏科学性。由于城市土壤、水源、气温等都不能很好地为园林植物提供最佳的生存条件,某些园林植物在栽植不久就会出现不适症状,严重的导致所栽树木很快死亡,给园林部门造成巨大损失。不仅如此,对于园林绿化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了解或研究的更少,在工矿区及其周边栽植抗性强或滞尘量高的树种等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园林机械老化、人员少、资金缺、林灌设施不配套,林、农争水矛盾突出,有些林带终年浇不上一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