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妙导学珠算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前期的孩子,用单纯性的教育手段对他们进行教育是不现实的,这样只会加重幼儿学习的负担和对学习的恐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才能使幼儿学的轻松、学的快乐,从而培养幼儿对珠心算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教育方法。充分满足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胜、好强的心理,以激发幼儿学习珠心算的积极性,达到全面开发幼儿智力的目的。一、 运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学知识,就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4—6岁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也就是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有的问题需要在具体事物的帮助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学习珠算最好的手段。比如:在巩固复习凑数时,我把幼儿分成四人一组,孩子分别带上1—4的数字头饰,游戏开始时,幼儿互相介绍:“我是1,在算盘上用一颗下珠表示,我和4是好朋友,我是2,在算盘上用二颗下珠表示,我的好朋友是3……,在音乐声中幼儿翩翩起舞,当音乐停时,两个好朋友紧紧抱在一起,我又根据教学需要让幼儿交换角色,使幼儿更全面地巩固所学知识,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幼儿身心不但得到了愉悦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凑数。二、 运用故事提高孩子学习的趣味性我们都知道,学前期的孩子喜欢听故事,还经常把自己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所以运用故事对幼儿进行珠心算的教学,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显得更简便、易懂。例如在教幼儿进位加加8时,我就设计了一个“营救美人鱼”的故事,一路上我设计了几个陷阱“闯毒树林”、“翻越陡山”“战胜妖魔”“营救美人鱼”的情境,每一个情境都安排了相应的教学内容:“闯毒树林”时复习了补数;“翻阅陡山”新授了加8的进位加;“战胜妖魔”巩固了新授的内容;“营救美人鱼”让幼儿尝试了脑算。整堂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幼儿兴趣高涨,最后救出美人鱼使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以及帮助他人的快乐。在一个个曲折、充满爱心的故事中,幼儿更加投入,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三、 注重幼儿多种能力的培养大班的孩子即将跨入小学的大门,所以珠心算教学也应该注重和小学衔接。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所以在大班的珠心算教学中应该注重幼儿观察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在自学的探究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出学习规律,总结学习方法。如在幼儿学习了加8、加9的加法后,进行了一次复习活动。先出示了第一组题型:2+8,7+8,4+8,1+9,2+9,8+9,要求幼儿拨珠计算并找出规律,在老师的引导下,都能说出个位满十,减补进一的拨珠方法。再出示第二组题型:5+8,6+8,5+9,再要求幼儿先拨珠,再找规律。通过拨珠之后,幼儿知道都要用破五进位的方法。通过自身的操作幼儿知道了同样加8加9的题目,可是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不但为以后学习加7、加6的拨珠教学打下基础,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四、 运用多种手段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人在获得成功时,会产生异常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并强烈期盼着进一步的成功,大班的孩子有了较强的好胜心,所以成功是激发他们学习最好的动力也是增强幼儿自信心的最好方式。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说过“教育就是让孩子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所以教师应多创设情境,并及时鼓励,点拨帮助幼儿获得成功。当幼儿在探求新知时,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谁最聪明先拨出来?,我知道你们一定行”,当幼儿在学习时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并架设跳板,使他们获得成功。如在学习10的加法时,出示7+4,17+4,27+4的题目,让幼儿拨珠计算,教师适时引导,加4个位住满了,怎么办呢?4会找谁到十位上玩呢?于是孩子们展开了讨论,都说出了个位满十,4会带6去十位玩还是减6进1,当幼儿继续用这种方法拨珠,计算出17+4,27+4的结果时,都兴奋地说“老师我会了,我会了。”幼儿情绪高涨,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不但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脑和手联合起来,才能产生力量。珠心算的目的就是开发脑功能,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综合提高,所以教师要多安排一些让幼儿动手、动脑,又有竞赛性的题目让幼儿练习,如:看数报数、看珠记数、听心算、看心算、看珠算等,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竞赛题目,各种竞赛的类型交替进行,综合贯穿,不但使幼儿消除被动听讲的疲劳,还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一种竞争的氛围,激发每个孩子的好胜心,敢于向强者挑战、向自我挑战,养成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这对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珠心算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不仅能使幼儿学的轻松、学的主动,更能开发幼儿的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会使幼儿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