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保险瞎忽悠?一段时间以来,类似纠纷频频曝光。夸大分红率、存款变保单甚至是假保单等,各种忽悠手段屡禁不止。每年3・15消费者权益日,保险业一再成为金融行业被打假的主要对象。
针对这一情况,2011年监管部门已经几度出台政策,重拳整治保险营销。近日,最新法规再度明确规定,保险人员忽悠客户买保险,保险公司将负连带责任,最高可罚款3万。
6月7日,一宗“存款变保单”的纠纷,让银保产品再度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位哈尔滨男子在银行人员的营销之下,误将辛苦攒下的1000元存款变成保单。后又紧急用钱,取回时却被扣掉400元。在网上,该事件迅速引发众多网友报料谴责。
实际上,自2010年末以来,存款变保单的各种投诉接连发生。有的客户在被忽悠投保后,即刻后悔并投诉。也有不少客户在“存款”多年之后,才因保单到期猛然发现一直被蒙在鼓里。营销乱象频发之下,2010年末,保监会一下子对各大保险公司开出61张罚单。
这些通过银行渠道代理的保险,被称为“银保产品”。据统计,目前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总量近50%。2011年3月,保监会、银监会联合出台《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下简称《指引》),主要规范措施包括:“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不得使用‘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推出’、‘银行推出’、‘银行理财新业务’等不当用语,不得套用‘本金’、‘利息’、‘存入’等概念,不得将保险产品的利益与银行存款收益、国债收益等进行片面类比,不得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的收益,不得承诺固定分红收益。”此外,《指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网点及其销售人员不得以中奖、抽奖、送实物、送保险、产品停售等方式误导或诱导销售。
一个最大的改革在于,原先混杂于各个银行网点的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从此被命令撤出。根据《指引》第二十六条,“通过商业银行网点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的人员,应当是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商业银行销售人员;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
这意味着,保险公司人员此后除了“负责向银行提供培训、单证交换等服务,协助商业银行做好保险产品销售后的满期给付”等幕后工作外,不能再直接对客户营销银保产品。这样的措施,能刹住已经延续多年的保险忽悠风吗?
“这样的规定,对保险公司影响比较大。客观来说,保险人员的从业门槛比银行低,而且流动性大。如果允许在银行网点营销,更容易出现误导销售。”梅州一位银行网点负责人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这应该是本次《指引》最具威力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