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做好让孩子演唱的准备了吗?

最近,我陆续听了几节音乐活动,由于老师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呈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一次公开活动中,教师A组织的是大班歌唱活动《柳树姑娘》,在幼儿演唱之前,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充分欣赏和感受的环境,从感受音乐旋律到引出歌词,老师反复演唱歌曲,不同方式的倾听后,幼儿也就轻松的学会了歌曲。教师B组织的是中班歌唱活动《小小的船》,演唱前,教师播放了电脑里的音乐,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旋律,之后老师范唱了一遍歌曲,在陆续引出歌词后,就让幼儿跟着演唱,结果孩子大多不会唱。

同样是歌唱活动,同样是在演唱前关注到了欣赏和感受,为什么呈现的结果会不同,这里涉及到了教师演唱技能和教学方法的问题。

我在许卓娅的《学与教的心理探秘》一书中找到了几段话和大家一起分享:

清晰的"听觉表象",是孩子们"胸有成竹"地正确再现歌曲的重要前提。为此,积极的倾听态度和良好的倾听习惯、充足的倾听机会以及良好的倾听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范唱缺乏吸引力,就会影响幼儿的倾听态度;教师不注意坚持要求先听后唱、听清再唱,或经常不给予充足的倾听机会,幼儿就会养成"想当然"乱唱的坏习惯。教师习惯于很响很复杂地左手伴奏,习惯方嘈杂的录音范唱或伴奏……都会造成倾听环境的秩序混乱。

这里,对老师的范唱技能和方法提出了具体而清晰的要求,也就是在歌唱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要准备好自己的范唱,从歌词熟悉、情感态度、表现力以及弹奏的效果等等,这些都是营造倾听环境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范唱一定要让幼儿挺清楚,如果教师唱不清,幼儿也会听不清,学唱也就不会清楚。范唱还不能太响,这会影响倾听质量,同样伴奏太响,也会影响倾听和模唱质量,造成幼儿只顾自己大声唱,而不能很好的兼顾整体的演唱效果。

除了要做好演唱的充分准备,听觉表现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书中提到:单纯考察倾听范唱变数对正确再现的影响,中外都有人做过专门的实验。一般情况下,6遍倾听才能保证即时的最好的反应。但让幼小的孩子在集体情况下多次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是很容易导致他们的疲劳与厌烦的。因此,教师经常设法利用各种有趣的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注意各种游戏情况下的听觉输入,往往也有很好地形成听觉表象的作用。

可见,教师A和教师B之所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效果,问题在于忽视了幼儿对歌词的"听觉表现"。教师A注重幼儿对歌词的感受,巧妙的将多次演唱与音乐感受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听觉记忆帮助幼儿快速的掌握了歌词并学会了歌曲。而教师B没有处理好歌词的呈现方式,电脑音乐中虽然有歌词,但幼儿关注的更多是音乐旋律,幼儿不能很清晰的听清歌词,而教师的演唱示范只有一次,对于幼儿来说,对歌词的感受不够,所以幼儿也就不会唱了。

在许卓娅的这本书中,我找到了许多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方法,也解开了以前一直没有解开的困惑。通俗、轻松的文字和幽默的漫画手段让大家一起享受音乐舞蹈教学的快乐。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一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