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让绘画活动更精彩——浅谈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的策略(一)

摘要:新《纲要》的艺术领域方面,在强调幼儿教育的儿童化、整体化与生活化的同时,又敏锐地抓住了艺术的最根本的特点即美与创造,提出了"感受与创造并重"的艺术教育观。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维持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对于还不善于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幼儿来说,绘画是幼儿用来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它不仅使幼儿获得美的感受,发展了幼儿美好的情感,陶冶了幼儿的性情,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绘画中优美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能增进幼儿愉快的、健康的情绪情感,调节和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绘画,幼儿将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世界。

关键词:绘画兴趣 欣赏 操作 交流

正文:"绘画是儿童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儿童内心的情感世界"。我们应该在孩子用画笔表达自己情感和体验的同时,让孩子有用手、口、身、行全方位表达他们作品的机会。允许幼儿用会话替代绘画中的隐性世界,表达内心情感。多一把尺子衡量事物,更应多几把尺子衡量我们的幼儿。正确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关注孩子,敏感地找到教育的定位点。幼儿时期是创作力培养的主要阶段,我们应该为他们打开创作的大门,让他们在这个广阔自由的田地里进行创作。利用有效的手段,诱发无穷的创造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幼儿的绘画绘画兴趣呢?

一、"赏画" ——创造美的天地,让幼儿的眼睛动起来。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对于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的充分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赏"并非表面的看看,而是深入的寻找美,观察美。而赏的内容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名画,大自然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它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泥沙海浪、飞禽走兽,甚至锅碗瓢盆等等,都是儿童观察和描绘的素材。启发儿童用他们的眼睛、耳朵、手、鼻以及全身去感受、发现他们周围事物的"形"与"色",并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他们从事绘画表现的意欲。总之,绘画教育中培养儿童的观察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儿童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正确引导幼儿"赏"在绘画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例如:我们班教室里专门创设了这样一个区域——"涂鸦天地",里面有名师大作,有家长的作画,也有孩子的涂鸦作品,无论是大作还是涂鸦,我们都给予同样的肯定和欣赏。区域里的内容根据不同的主题定期更换,给孩子的眼睛注入新的亮点。如结合本主题"春",欣赏了画家们对于春的不同理解,由于幼儿有类似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的画春天里人们的穿着、有的画春天的花草树木。在这样的创作活动中,孩子无拘无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他们的想象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作品变得更有个性,更懂得怎样去欣赏美的事物。

二、"听画" ——组织美的语言,让幼儿的耳朵动起来。

教师不仅可以用专业语言指导儿童的观察,而且可以用艺术性的语言去描述需要观察的对象。儿童对故事都比较感兴趣,在指导儿童创作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诱导学生置身于创作的故事情境之中,则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跃然纸上,惹人喜爱,显露出儿童的创造智慧和创作才能。用艺术的语言指导幼儿不断提高绘画水平,是幼儿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方式。

例如:有一次,一个孩子在画蛋宝宝时,下笔时画得太小了,想画另一张,我有意地"误解"道:"鸡妈妈生了一个蛋宝宝,你先画了小宝宝,妈妈长得什么样,快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孩子一听,高兴了,马上回到座位,在蛋宝宝旁边画了另一些蛋宝宝,画完还跑到我身边告诉我:"你看,鸡妈妈生了这么多蛋宝宝。"艺术美的评语还能对孩子的每一点发现、创造和进步给与温馨的表扬、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既能听讲故事,又能自由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