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煎煮及服用方法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认真分析多种处方的煎煮及服用方法。结果与结论 服用中药汤剂既要掌握好煎煮方法,又要掌握好服用方法,才能保证疗效。
【关键词】 中药;煎煮;疗效
中药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财富,汤剂是中药临床应用最早、最广泛、疗效最可靠的剂型。汤剂的处方组成及用量可适应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适当加减,灵活运用,其优点是中药其他剂型难以相比的,但不能正确地掌握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会影响汤剂的疗效,又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 掌握正确的中药煎煮方法
正确的中药煎煮方法,目前情况下不是所有司药人员及患者都能熟练掌握的,病人服用的中药汤剂,有的是由医院煎药室负责煎制,有的是患者带回家自己煎制,为了方便起见,有人时常将两、三付药放在一起煎煮,煎液放入冰箱保存,而且是煎煮一次了事,其煎煮时间也大多在30min左右,在煎制过程中,根本不采取煎前浸泡、先文火、后武火及先煎后入等具体措施,最后采取多弃少补的办法,使煎煮达到规定的体积,这样煎煮的汤剂,由于大量的有效成分没有煎出,病人服用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除非处方医生有意加大处方的剂量以补救煎煮方法的不足。如果汤剂煎煮方法不当,大量的有效成分留在药渣里被倒掉,不仅造成药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药效得不到发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因此医疗单位必须重视煎药室的管理〔1〕。在执行药品管理法和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的同时不能忽视煎药室的职能,对于患者带回家自己煎制的情况,应向患者叮嘱清楚煎煮方法及使用方法,不能怕麻烦,包好药材病人取走就算完成任务,要保证汤剂疗效,在煎煮汤剂时,就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汤剂在煎煮前一定要用适量温水浸泡一段时间,一般30min左右,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2)根据每付汤剂药量的大小,采用适宜的陶瓷锅、不锈钢锅、铝锅等,禁用铁锅,这样才能保证有效成分的稳定性。(3)加水量要适宜。这要根据药材总量的多少而定,水过多延长了煎煮时间,水少了有效成分不易煎煮出来。(4)煎煮时应是先文火,后武火,严防温度突然升高,使植物蛋白凝固,降低了细胞壁的通透性,影响有效成分浸出。(5)每付汤剂一般要煎煮2~3次,每次都要澄清后,药渣再重新加水煎煮,而且应该是一付一煎,煎后即服,不能一次煎煮多付,一放几天。(6)汤剂的煎出总量要根据病人年龄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医嘱而定,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7)对一些质地坚硬药材或矿物质,如自然铜、石莲子等,可先煎煮一段时间后,再放入其余药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先煎”。(8)对一些质地松软的花、叶及含挥发油成分的药材,要在其余药物快煎好时再放入煎煮,即“后下” 。例如:菊花、竹叶、芍药等都应后下。(9)对一些有毛、刺的药材,如蜈蚣、蝎子、斑蝥等,要放在布袋里进行煎煮,以防止药材的毛刺进入药液中。(10)有些名贵药材,应单独煎煮后再和其余药液混合在一起服用。如:羚羊角、犀牛角,都应单独煎煮后服用。(11)有些中药如三七粉等,可以不必煎煮即可直接服用。(12)对患者带回家自己煎制的情况,医生和药师应向病人详细交待清楚煎煮和服用方法。
如果汤剂中所用的药材符合质量要求,煎煮时又能掌握正确方法,尽量将处方中的有效成分煎煮出来,则中药汤剂疗效一定能得到保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