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一)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心态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他们就业的成败。文章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几种主要表现,指出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紧迫性,并提出了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主要措施。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
  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和推进,全国有220所专科学校通过合并等形式升格为本科院校,被称为“新建本科院校”。它们一般分布在地级城市,原先都是办学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高职高专学校或师范类专科学校,在同类院校中堪称“老大哥”。升本后,一下子变为本科院校中的“小弟弟”,在办学基础与实力方面处于明显弱势。
  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这一“新生群体”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业心态不正确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几种表现
  1.心动不行动――依赖性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当地农村,受到生活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和老师往往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主动沟通。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建设发展中,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学生社团活动呆板、单一,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强,大多数同学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在毕业求职时,突出表现为:不能主动搜集招聘信息,一味依赖学校,依赖老师,依赖家长;不敢主动去人才市场应聘求职,即使去也往往是几个同学结伴同行;在招聘市场上,不敢主动和用人单位沟通,只是焦急地无目的地寻找机会。
  2.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充电。新建本科院校较之老牌本科院校,其管理干部与师资队伍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对学生的成才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94%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不少学生试图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实力,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纷纷加入各种考证过级的热潮中。培训考证范围从外语、计算机扩展至物流、报关、导游、文秘等方向。这种做法毋庸置疑,但是相当多的大学生在选择培训科目时盲目跟风,既浪费金钱又不能学以致用。在毕业时,既没有专业优势,又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大学生应当在基本确定从业方向后,再有目的地去“充电”。
  3.就业期望值高――好高骛远。来自当地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渴望摆脱农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之中,对个人职业的发展抱有相当高的期望。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的学生,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的期望值一般不高,但是对获得较高的薪金待遇特别看重,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他们渴望快速致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社会很难达到他们的期望值。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紧迫性
  1.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亟须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有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前身是师范类专科学校,主要向当地市、县、乡(镇)中小学校输送老师。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即使在就业体制改革初期,这些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一般也不会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在精英教育时代,考上大学不但意味着“光宗耀祖”,更意味着个人身份的改变。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无视社会用人观念的变迁,无视就业形势的严峻,对自我认知不完整,角色转换不充分,对就业方向和待遇期望过高。
  2.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亟待提高。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德更是重中之重。但是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德育方面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异化,道德滑坡,诚信意识淡薄。比如,考试作弊;一些大学生在制作简历时,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频繁毁约,影响用人单位的正常工作。虽然原因各异,但毁约不仅使学生个人诚信度打了折扣,而且直接影响所在学校下一届学生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