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概略(一)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师 专业发展 研究
  论文摘要: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不同于公办高校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内容。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主要有:构建民办高校教师培训机制、民办高校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民办高校教师要实现专业自主发展、民办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
  
  目前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除了必备的硬件设施外,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的发展,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是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国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已有研究,在内容上较多关注的是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加强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对民办高校教师的管理,这对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提升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长期以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一般多限于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相关研究。然而,高校教师作为一门特殊职业,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有效的知识增长和机制更新。高校教师发展是终身的、持续的过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性、全局性的概念。正如潘懋元教授认为,“从广义上说,高校教师发展可以是所有在职大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各方面的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丰富,人类必将进入终身学习社会,高校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社会中的一员,必须要结合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狭义上说,高校教师发展,更多地强调其作为教学者的发展和提高,也就是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特定阶段,因为教育发展水平以及认识的差异,它甚至可能仅仅指新教师培训。”[1]
  林杰在《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中指出:“大学教师发展是通过各种方式,协助教师在专业和个性方面成长,以使其能胜任教学、辅导、研究、行政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教师发展的重心从学术研究、课堂教学转移到终生的职业生涯。”[2]
  因为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相对于公办高校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独特性,综合上述观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民办高校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科研素养等专业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身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并最大限度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积极反思与有效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以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
  (二)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即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实际上就是教师专业发展应“发展什么”的问题,即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高校教师不仅符合教师发展多种专业属性要求,更强调专业规范、专业自主和专业评价。台湾教育学者陈碧祥认为,大学教师专业内涵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专业知识与精神。教学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教育理念与精神、课程能力、教学能力、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包括学生特性、学习特性、教育环境脉络知识等)、评价知识、学习如何教学的知识。研究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学术研究理念与精神,学术研究能力,学科专业知识,发表、欣赏及批判能力。社会服务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服务理念与精神、社会文化特性与知识、社会批判理念与精神[3]。
  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公办高校及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的关注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知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们认为,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也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文化视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阅读与写作的知识;人际沟通与交流的知识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将更丰富、更全面。

  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有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个方面。民办高校教师所应具备的理论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师任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建立在对教学经验反思的基础之上的。民办高校教师不能只依赖经验或者凭借较高的教学技能而忽视反思,都应不断通过“在行动中反思”和“对行动的反思”形成自己教学工作的体验与感受,不断开展对教学合理性与目的性的追求。
  2.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关于教师专业技能的种类与结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说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教学的能力,即教师在综合考虑教材、学生、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教学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等进行整体构思的能力。(2)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板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演示的能力。(3)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如班级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外学习管理能力等。(4)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如理解他人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5)教育教学机智,即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6)反思能力,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正确评价的能力。(7)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即教师对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8)创新能力,如创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的能力[4]。
  3.专业情意。专业情意就是指教师的专业精神或信念,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它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保证。健全的专业情意,是对教师信仰价值的要求,能够使教师对教育教学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包括勤学进取、无私奉献、责任意识、高尚的师德。
  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因此,民办高校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师德。民办高校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育人,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去陶冶学生的情操,辐射带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健康合格的大学生。
  4.教育科研素养。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研究型教师是高校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应该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民办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主要包括专业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两个方面。专业学术研究是民办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基础,也是提高其学科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术研究中,通过科学研究接触和发现学科前沿问题,获得新的研究成果,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5]。民办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会出现很多教学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研究,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改进教学效果。研究表明:“目前,在中国的研究型大学中,不同学科、不同职称、不同学历、不同高校教龄、不同性别的教师,总体上,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显著好于无科研成果的教师”;“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教师的科研对其教学是有促进作用的。”[6]
  二、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民办高校教师培训机制
  教师培训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终身教育思想在高校教师身上的体现,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客观要求。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构建民办高校教师培训机制。
  1.民办高校应根据学校的目标定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类型和办学特点,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特征,制定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长期性的教师培训方案,并制定具体的培训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2.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国家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5]。民办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应适应教师培训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加强针对性,改变低效状态。
  3.民办高校应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在职培训进修是学校除薪水以外给教师的最大福利[7]。教师的在职培训与人员优化是民办高校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开展民办高校教师培训,不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民办高校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
  提高待遇是挽留人才,使民办高校教师能够全心投入工作的必要的条件。提高待遇也代表了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尊重以及对其价值的认可。民办高校人才流动频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济收入方面的。因为经济收入的高低,不仅意味着生活条件能否改善,在心理层面也常常使教师产生价值得不到真正体现、认可的失落感。设想一位教师若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却没有归属感、成就感,即使他没有离职,也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更谈不上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了。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确实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民办高校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教师待遇提高可以帮助教师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继而树立比较牢固的职业信念,提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动力,同时也使教师从教师这份职业中得到满足感和幸福感。有强烈职业信念的教师才能够实现自主的专业发展并将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真正结合起来。
  (三)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
  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评价和科研评价。一般源于四个主要目的: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奖惩机制;完善师资管理制度。目前中国民办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民办高校应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
  1.民办高校应注重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方式,重视评价过程,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同。终结性评价是结论性的评价,往往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性评价方式,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是一种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方式。因此,民办高校应注重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更能体现出民主与人文精神,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2.要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客观差异性,根据专业性质、课程特点、不同成长阶段教师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科研评价标准,由标准的绝对统一转向相对统一。在教学评价中,要改变评价主体由学生单方面组成的局限性,由学生“单维度评价”转向由领导、专家、同行、学生及教师本人参与的“多维度评价”,教师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以排除教师在坚持质量标准的态度上产生顾虑。同时也要讲究评价方法,由注重“量化评价”转向注重“质性评价”,以充分体现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这种由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共同参与的方式达成的评价共识,教师会更乐于接受和主动改进[8]。
  3.关于评价结果的运用,在对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行政职务任免和进行教学科研业绩考核时,要科学合理运用这两种评价结果。
  (四)民办高校教师要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我学习的过程,是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受长期以来教师教育和研究界普遍关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民办高校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没有在改革中得到发展和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应改变观念,树立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提高对自身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民办高校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制订专业发展计划,主动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依据,而且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教师对专业发展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认同感,达到何种程度等一些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情感与能动作用。
  民办高校教师应表现出实施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管理自我专业发展,并善于合作。教师在和谐互动的合作氛围中,不断实现自我又不断超越自我,进而重新塑造自我,并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自信心。
  (五)民办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三大任务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在以教学为主的民办高校,教学更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教学和科研应是统一的。教师不能因为科研而放弃教学,也不能因为教学而忽视科研。
  教师要积极反思,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够不断地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或提炼出教学问题,并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提出假说,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假说,直至问题解决。在这一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中,教师的创造个性与教学学术能力就能得以发展,并始终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处于动态、开放、发展的状态。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积极的、坚持不懈的、有效的反思的过程。研究的品质是新时期的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师要善于研究。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若失去了研究与思考的能力,也就失去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有效的研究活动,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也包括实践过程。正是在对教学问题的有效研究中,教师提升了教学学术水平,形成了思想和对策建议,化为了教师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民办高校教师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具有实质意义。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才能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
  三、结语
  总之,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内容,在民办高校的政策、环境、制度、氛围等外在因素与民办高校教师自身内在因素的推动下,民办高校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将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将能满足民办高校对教师的要求,更好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6.
  [2]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57.
  [3]陈碧祥.中国大学教师升等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发展定位关系之探究[J].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14):163-208.
  [4]王萍.高校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及其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4):120-122.
  [5]张宏玉.论中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87-97
  [6]魏红,程学竹,赵可.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7-88.
  [7]贾少华.民办大学的战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40.
  [8]胡益波.地方性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