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90”后大学生有着非常显著的时代特征,他们有区别于“8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行为特点,对此,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才能更好地帮助“90后”大学生成才。
【关键词】心理 大学生 教育对策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分析
(一)自我意识强,但是容易陷入自我中心
有较好的自我认知,有主见,自信心强,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但是社会意识、责任意识等相对淡漠,关心自己比关心他人要多,容易陷入自我中心,忽略别人的感受。
(二)渴望独立,但是缺乏自理能力
“90后”青年有强烈的“成人意识”,时时处处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人来看待。在离家独立生活之后,自主意识增强,但是因为从小缺乏锻炼,有些同学仍然对家长和老师有较大的依赖性,自理能力不强。
(三)追求知识,渴望成才,但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部分学生以往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入学后未能适应大学的教学,仍采用高中的学习方法,不会的知识没能及时补救,随着课程量的加大和难度的加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四)个性张扬,但是缺乏对挫折的认识
“90后”学生充满激情,追求时尚,追求另类,强调个性的发展,有实现自我的强烈欲望,他们敢想、敢说、敢干,富于挑战性、冒险性。但是由于中学阶段经历简单平顺,对面临的问题认识不够,缺乏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和吃苦精神,就容易在麻烦到来时陷于被动,造成心理失衡乃至崩溃。
(五)乐于交往,但是缺乏交际方法
大学校园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大一新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活动,渴望广泛结交朋友,也愿意敞开心扉,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但是在交往中,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交往谨慎,情感沟通不畅,五湖四海各地风俗习惯的冲突,容易带来人际的碰撞。也有部分学生自己处于观望状态,也不让他人靠近,长期的自我封闭不愿沟通,极易导致一些学生孤独、抑郁和自卑。
二、当前“90后”大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目前我国还比较缺乏关于这一代青年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的研究。“因材施教”,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从眼下情况看,对于“材”,教育者的了解并不充分、并不全面,于是,根据“材”之不同开展教育,也就难上加难。对于“90后”这个群体,教育者应该研究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往的学校教育环境,认真调查分析他们的社会认识水平、心理发展情况。不以少数的细节、个体的行为,概括一个群体,上升为对一个群体的判断,以偏概全。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根据学习者的群体特性、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推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则需要教育者的教育创新意识和全身心投入。在这些方面,国内高校的教育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大家经常采用的办法是“以不变应万变”。于是,我们发现,在今天的大学中,虽然学生已经从“70后”变到了“90后”,一些课程教授的内容却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对“70后”的灌输模式。
(三)学生管理模式缺乏创新。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变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学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90后”大学生的入学带来新的挑战,学生工作如果还固守原来的管理理念必然会带来许多的问题。从科学发展观来看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高校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高等教育到了大众化阶段,对于学生管理而言,首要的是要转变管理理念,摒弃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从以“结果管理”为目标的学生管理理念,转变为以“过程管理”为重点的和谐的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