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素质类公选课体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一)

作者:高曙光 张琰图 申圆圆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载体。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才教育,关注工具价值,关注技术教育的实用性,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致使当代大学生,尤其理工科学生,普遍具备较好的学科素养、技术素养,却缺失文化素养。本文拟通过建立高校文化素质类公选课体系,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课堂中学会社会所要求的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素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理工科 文化素质 公选课 人文素养
  
  目前一些理工科院校,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但是同学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却并不丰富,所以给人的感觉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不活泼,缺乏青春的朝气。而文科院校的学生虽然知识面比较的宽广,可是他们相对缺乏科研的钻研精神。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是必须兼顾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为此,许多高校开设文化素质类公选课,实行文理渗透教学。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在文化素质公选课的开设与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公选课的发展。高校应积极探索,加强建设完整的文化素质类公选课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1 目前高校文化素质类公选课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文化素质类公选课开设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目前,理科生同学们在自己的专业面前可谓是干劲十足,信心百倍,为了让自己成为科技型人才都是付出了十分的努力。而在他们看来,那些所谓的公共选修课,不过是为了应付差事赚够学分用的“装饰品”,不带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在同学们看来,公选课选什么、选什么时候的、怎样选…似乎都在于同学们自己的主观感觉,很大程度上完全由学生随意支配。理由甚至是一些关于考核好不好过、上课好不好混、内容有没有意思、自己可不可以随意调配时间等等。大多时候,同学们不能理智清醒地对待学校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1.2 学校对文化素质公选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就目前情况而言,很多学校对于开设文化素质类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对于一些硬件设施,并不大力支持。开设课程的程序也不是很规范,很多课程的开设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批,课程内容更是如此。公选课大多数以传统的科目为主,很少有创新性,也不是很重视它们与文化素质的结合。文化素质出现在必修课的频率都不是很高,更何况是公选课。有很多学校并不重视公选课,对其的考核也不严格,很多只要选就能过,并不注重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
  1.3 文化素质类公选课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学校开设文化素质类公选课并没有完整的设置标准。文科的偏重感性思维,而理科的又偏重理性思维,很少有两者兼顾的课程,出现了文理截然不同的课程氛围。这样长期以往,文科学生的理性思维更加迟缓,而理科学生的感性思维也逐渐退化,学生的知识面也会越加狭隘。很多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时间也不合理,缺乏文化内涵。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根本不能达到当初设立的目的与效果。
  1.4 文化素质类选修课的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的学分制还不十分完善。首先,学生要毕业.必须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也是求量不求质的敷衍了事;其次,任课教师对其文化素质类公选课不能高度重视,随意调课,上课不备课,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枯燥无味,造成学生逃课率特高;再次,公选课大部分都在晚上和周末,学生上一整天的课后都很疲惫,晚上再上公选课就难以集中精力去听课,严重影响公选课的质量和效果。
  
  2 建设文化素质类公选课体系的几点建议
  2.1 正确认识文化素质类公选课开设的目的和作用
  文化素质类公选课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它。文化素质类公选课的开设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有重大意义,它不仅能使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播和发扬,而且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只有正确认识文化素质类公选课,才能使文化素质公选课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开设公选课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拓展知识面的初衷。所以,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素质类公选课开设的重要性。
  2.2 强化学生公选课的选修指导,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
  目前许多大学生在选课时恨不得把全部的课程都选上,上了课后才发现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好,漂亮的名字下是干瘪的内容,令人大倒胃口。为此,学校应实行导师制,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并且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并提供相应的《选课指南》,对课程性质、内容、特点和任课教师基本情况等做出简单介绍,以供学生参考。同时通过展板等方式大力宣传文化素质类公选课的重要性,以避免学生仅凭一时兴趣和主观感觉而盲目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