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农村 公共文化 图书馆 文化信息资源
论文摘要:目前,许多农村图书馆名存实亡,难以满足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渴求。导致农村图书馆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多种。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在于创新机制。要充分发挥上级公共图书馆在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NDCNC)进行有机地结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作为各级政府部门今后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新一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序幕即将拉开,作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无疑占有重要位置。
一、常德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及其原因
常德市位于湖南北部,下辖武陵、鼎城、桃源、汉寿、澄县、石门、临澄、安乡、津市九个区县市,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属经济较发达地区,但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约占70%,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既有人均收人名列全省前茅的先进乡镇,也有连饮水都困难、经济相当落后的偏远山区,因而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千差万别,乡镇图书馆(文化馆)良芬不齐。总的来说,全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令人优虑,主要表现:乡镇图书馆数量不断减少,功能日渐萎缩;缺乏长远的规划,地方政府尚未真正重视图书馆建设。十五期间,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评比达标活动的开展,图书馆(室)的建设作为“文明镇”、“文明村”的硬性指标,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乡镇图书馆和村级图书室。其中,不乏设施先进、藏书过万、管理规范的农村图书馆,如武陵区东江乡图书馆、芦山乡图书馆,鼎城区桃树岗乡图书馆、灌溪镇图书馆、富贵坪村图书室,桃源县茨树娅乡图书馆,澄县大堰挡村图书室,汉寿县周口乡图书馆、丰家铺乡图书馆、太子庙乡图书馆等为数不少的乡镇图书馆,一度成为全市农村文化建设亮丽的风景。如今,许多图书馆名存实亡。一方面是乡镇图书馆数量和功能的萎缩,另一方面,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渴求难以满足。
导致常德市乡镇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是乡镇图书馆尚未列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范围。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制只到县,而没有到乡镇,乡镇图书馆是民办事业,缺乏一种保障机制。在各地政府创建群众先进文化县、区和示范县、区的文件中,对乡镇图书馆建设只要求有普及率,没有提出巩固率的要求。二是缺乏办馆经费。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被划归乡镇政府管理,而随着乡镇企业转制,文化站因经营部门被剥离而失去经济支柱,从而导致乡镇图书馆办馆经费得不到保证,难以购置新书吸引读者。三是图书管理员流动性大,有的是东拼西凑发动单位和个人捐献而来,有的是凭个人爱好随意采购图书,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五是文化主管部门扶持力度不够。在抓乡镇图书馆建设上,面上工作做得多,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工作做得少。特别是在乡镇图书馆的巩固与发展问题上未下功夫。六是县(市)图书馆对乡镇图书馆的辅导和支持的力度不够。
二、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思路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而乡镇图书馆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乡镇图书馆事业,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川没有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和普及,就谈不上公共图书馆的繁荣。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乡镇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1.政府主导,做好规划,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力度。由政府部门牵头,制定全市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案,将方案分解落实到县市区、乡镇各级政府。要把图书馆建设列人年度工作计划,每年或每个阶段对图书馆建设应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领导亲自抓,制定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形成层层抓、合力抓的氛围。
2.通过政策法规促进乡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制定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将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纳人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使乡镇图书馆从硬件设施、经费投人到人才队伍、“软件”服务等方面有法津保证。
3.增加投人。可以采取上级拨一点,本级出一点,社会助一点,企业捐一点等办法,广开资金投人渠道。
4.建立多种办馆模式。乡镇图书馆要以政府办馆为主,社会办馆为辅。但具体而言,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根据常德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可采用下几种办馆模式:
一是与企业联合办馆。由政府无偿提供土地,企业投资建馆,图书馆免费为企业职工和本镇农民提供服务。
二是社区办馆。如常德新东街社区、红卫社区与社区工作紧密结合,把图书馆直接交与社区管理,确保了图书馆的巩固和健康发展。
三是主动积极联络社会知名成功人士,发动他们回家乡捐资兴办馆室。从农村走出去的知名成功人士众多,他们爱国爱乡,对公益事业更是热心支持,只要我们做好工作,一定会得到这些知名成功人士的大力支持,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