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激发邓小平创新思维的主观因素(一)

  [摘要] “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邓小平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战略家,他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发挥创新思维,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终于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 社会主义;邓小平;创新思维;主观因素;

  创新思维是人类所独具的禀赋,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人类的进化、文明的提高、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都与创造力的发展息息相关。近代工业革命、知识的迅猛发展、科技革新与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创造力开发的结果。英国科学家霍伊尔(F.Hoyle)指出:“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为沦为落后国家而羞愧。”日本著名学者川上正光也讲:“独创能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所谓创新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实践基础上,从新的思维角度、程序和方法出发,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突破、有所前进的思维进程和思想方式。
  创新思维的发生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环境,同时它又与创新思维者的主观因素分不开,如个人的人生目标、性格特征、意志品质、知识和人生阅历等等。本文主要从邓小平的人生目标、意志、情感三个方面来分析激发邓小平创新思维的主观因素:
  1.目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远大理想
  对于创造者而言,目标往往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是一个人终生追求的东西。在观念上表现为雄心壮志、坚定信念、远大理想,它构成一个人经久不衰、取之不尽的动力,激发他不断地探索和创造。邓小平从16岁到法国留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就立志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是他的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他投身革命,遭遇大革命失败,血雨腥风没有使他动摇对革命的坚定信念。1926年,他在一份自传中写道:“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1]在他最困难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也没有动摇过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他说:“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2]邓小平的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成为他不断探索和创造的动力源泉,他把这种理想自觉地溶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从而确立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这个目标已经达到。第二个目标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目标是在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3]。这个目标就邓小平革命的一生来讲则是近期目标。正是由于邓小平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才使得他能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遭受挫折而不气馁,凭着一腔共产主义的热血,去克服困难,去大胆创新,实现了他人生的誓言:“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4]
  2.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促使邓小平创新和发挥创新思维的又一重要因素。意志是创新的又一个重要激发因素,它表现为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进行活动,自觉地同困难作斗争,以及自觉地节制自己的行为。美国著名学者奥里森.马登对意志的作用有如下一段话:
  “一个有着坚强意志力的人,便有创造的力量。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强的意志,任何事情只有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而其实,人的意志力有着极大的力量,它能克服一切困难,不论所经历的时间有多长,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无坚不摧的意志力终能帮助人达到成功的目的。一个能控制自己意志力的人,会具有推动社会的伟大力量。这种巨大的力量可以实现他的期待,达到他的目标。如果一个人的意志力坚固得跟钻石一样,并以这种意志引导自己朝着目标前进,那么所面对的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5]
  在创新思维活动中,意志常表现为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性这四个方面。
  自觉性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它表现为人对自己的行动目的、行为目标有着正确而充分的认识,从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正如邓小平自己所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6]
  顽强性就是坚忍不拔的毅力。邓小平从参加革命的那一天起,不知经历了多少困难、多少挫折。他一生“三落三起”;“两个凡是”的“左”倾思想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7];改革开放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困难等等。邓小平以他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而被世人誉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成为20世纪世界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