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主要内容
我们党的利益观是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内容的观念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围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核心内容展开的,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和实行的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都是人民利益观的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迄今对人民利益观核心内容最清晰、最完备的总结和概括,我们党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上提出的新观点和新要求,使党的人民利益观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扩展。
(一)以逐步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为出发点,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生产和生活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1](P864)。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必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最重要的是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这是加快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是否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始终关系党的执政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我们党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2](P645)在极端艰苦的战争年代,为了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支持和参加革命,我们党帮助群众解决穿衣、住房、柴米油盐、疾病、婚姻问题,党执政后“我们完全拥有解决部分群众生活困难问题的条件和能力。如果不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无法向党、向人民交代的”[2](P113)。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注重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同时又有发展和治穷的通盘考虑和长远安排,确保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使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二)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的物质利益,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切实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物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3](P79),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物质利益是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基础和保证,主要在既定的经济关系中通过经济活动得以实现,而经济利益则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4],否则很难动员和组织人民、发挥强大的利益整合功能,不可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无法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当然,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5](P146)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密切相关,必须把它们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全面实现。“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6](P66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有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过程中,既着眼于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全面实现广大人民利益的目标。
(三)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调节各种利益关系,承认和保护正当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大力倡导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
国家利益集中体现广大人民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各种利益类别中,国家利益处于最高层次,应当得到优先考虑和安排。大河没水小河干,国家利益保不住或受损害,其它利益也会丧失或不能保全。我国内政外交都必须维护国家利益,当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或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处于较低层次的利益要服从较高层次的利益,即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一般利益服从根本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要在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发展中得到实现,其实现和发展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规范,不能损害国家和其他集体或个人的利益。“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共产党员要在大局下做好各自的工作,承担起维护和服从国家利益的责任,时时着眼于大局,处处顾全大局。
当然,“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5](P175)。只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广大人民。“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7](P28)。在承认和保护正当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并尽可能地为其实现和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必须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大力倡导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6](P522)
改革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2](P111)
(四)正确区分和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增强政策观念,提高处理能力,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方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敌我矛盾是在根本利益冲突基础上的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7](P206)总体看,解决社会主义社会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敌人要用专政的方法,强迫其服从国家法律、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改造成为新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通过说服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或者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处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敌我矛盾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人民内部矛盾是大量的、层出不穷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国内还有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对我“西化”、“分化”,境内外敌对分子往往相互勾结、伺机兴风作浪,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关系的必要调整,人民内部矛盾比我们党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加错综复杂,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新的实际,增强政策观念,提高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能力。要见微知着,抓好人民内部矛盾的预防,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当地和萌芽状态,不能麻痹大意、让事态扩大。防止简单粗暴,尤其不能用处理敌我矛盾的办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意保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发现敌对势力趁机煽动破坏,要在迅速查清事实后坚决予以揭露,并依法惩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增强人民的团结,促进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处理得不好,使矛盾激化,小事会变成大事,甚至酿成乱子,就会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带来不应有的损害”[2](P218)。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最根本的途径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
(五)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注重实践效果和人民评判,把广大人民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检验政策及其实践是否符合人民利益的根本标准
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归根到底是个实践问题。广大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2](P638)。评判党的政策和工作,要以实践效果和广大人民的切身感受为依据。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2](P638)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都是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的。在农村实行任何一项政策和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首先考虑是有利于调动还是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是维护还是会损害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解放和发展还是会阻碍农村生产力,“这是我们制定农村政策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2](P124-125)。
二、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基本特性
世界上宣示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比比皆是。自近现代意义的政党形成后,各政党一切为人民的口号大都言之凿凿、娓娓动听。但利益观宣示仅仅属于政党政治的表层,利益观本身及其与之相关的问题――政党的性质宗旨、思想基础以及传统作风等,则是政党政治的深层问题。在与资产阶级政党比较中探究这些问题,可以凸现我们党人民利益观的特征。
(一)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是其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实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除了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党没有自身特殊利益
按阶级属性划分,世界上的政党主要分为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两大类。这两类政党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宗旨,由此决定了党的利益、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的不同。
尽管不同的资产阶级政党可能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总体上都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因而资产阶级政党利益、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是根本对立的,人民群众成了资产阶级政党和整个资产阶级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资产阶级政党在革命中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现象作过透彻分析:“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不能够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3](P100)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的运动则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们党是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唯一联系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政党。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代表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自身解放过程也是一切劳动者解放的过程,并且只有解放全体劳动者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其根本利益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的历史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8](P217-218)
我们党胸襟宽广、目光远大,完全超越了资产阶级政党狭隘的阶级利益局限,达到了自身利益与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高度契合,除了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由此,我们党才有资格和勇气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和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8](P257);“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9](P285)
(二)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摒弃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科学、深刻、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思想理论与利益观是同一类范畴。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
资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的实质是个人主义,主要表现形式是利己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确立统治地位后,个人主义以极端形式成为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理论核心,贯穿于行为活动中的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从根本上违背了无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11]
当然,在中外历史上,有一些进步思想家曾探讨过如何争取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问题。有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设计和实验过“乌托邦”计划,由于不具有科学性而最终归于失败。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曾提出“合理的利己主义”思想,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提出过以谋求所谓“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利益计算法命题,但都无法掩盖其个人主义的实质。1842-1843年马克思任《莱茵报》编辑,在为劳动人民利益而斗争中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从而促使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关注的视野由捡枯枝、采集野果的穷人和摩塞尔地区的贫苦居民转到了无产阶级身上,发现了无产阶级利益与广大人民利益的契合点及其对人类解放的持久体现。在借鉴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超越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狭隘自然主义的思想局限,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和资产阶级利益与无产阶级利益之间矛盾的对抗性实质,总结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争取自身利益、实现彻底解放的规律,创立了新的世界观,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其显著特征之一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12]。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1](P1093)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这是我们党的利益与阶级利益、人民利益高度统一的思想保证,也是揭露资产阶级政党利益观的锐利思想武器。列宁指出:“如果你们没有指出哪些阶级的利益,哪些在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利益决定着各政党的本质和这些政党的政策的本质,那么事实上你们就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13]
(三)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切实贯彻到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人民利益的践行者
我们党创造了把人民利益观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和条件。我们党实行民主集中制,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尽管我们党是个大党,但能始终保持全党思想政治上的一致,形成统一意志和行动。我们党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人民利益观在各代领导集体多次交接中传承、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信念一以贯之。
我们党切实把人民利益观贯彻到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我们党按照人民利益观的要求确定奋斗目标,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不懈奋斗。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长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14](P184)一个实在的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我们党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经受过艰苦磨难、作出过巨大的牺牲,大批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各条战线为人民利益舍“小我”之私求人民“大我”之利,成为最可歌可泣的人民利益践行者。据统计,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牺牲的共产党员有三十余万,毛泽东一家就有6人为人民利益牺牲。毛泽东曾深情地说,这些先烈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资产阶级政党一旦执政,就不遗余力地利用国家政权攫取本阶级、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选民的利益受到漠视和冷落,形成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资产阶级政党的执政过程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争斗规则,由于自身代表的阶级利益的狭隘性、政党内部寡头化倾向的滋生以及金钱政治的困扰,没有也不可能由衷地满足广大人民的切实利益。对于我们党而言,争取和坚持执政不是根本目的,只是我们党为了获得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条件或手段,以便更充分实现、发展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取得执政地位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党是这样说的,也完全是这样做的。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人民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四)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人民利益观实践的科学总结,为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奠定了新的重要思想基础
我们党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的孕育下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党的人民利益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的过程,同时也是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丰富、发展的过程。
我们党不胜枚举的理论表述和实践活动,一再诠释和证明了党的人民利益观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必须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才能做好”[2](P638);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15](P14);人民是个具体、历史的范畴,包括所有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我国新时期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我们党不断打破旧的利益格局,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寻求实现广大人民利益的新途径。在新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益发展的条件下,我们党提出和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利益整合新思路,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