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社会经济过程。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展的如火如荼,江苏作为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已更加具备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条件。而苏北作为江苏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远低于苏南地区,严重影响江苏城镇化进程。本文苏北的淮安市为例,就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一点探究。
一、城镇化过程中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淮安市作为江苏省劳务输出大市,面积10072平方公里,下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地跨淮河两岸。据淮安市2009年统计年鉴,淮安市总人口554万人,农村339.12万人,劳动力总量192.02万人,转移155.54万人,劳务输出104.82万人,转移比重81%,输出比重54.59%,其中新增转移5.1万人,新增输出3.83万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已实现就地转移或异地输出,近五分之四劳动力脱离了传统农业生产,正有序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这符合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要求。然而在转移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外部和自身的一些原因,还是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尚未转移的劳动力除农业生产的需要外,大部分属于老弱病残,这部分很难通过正常途径转移就业。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思想观念落后,对技能培训必要性认识不足
苏北农村本来经济就比较落后,农民又由于长期居住在农村,信息接受不畅通,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他们对于教育和再教育等技能培训重视不够。又不愿意参加政府统一组织的培训学习,而急于出去找工作,但是又由于缺乏一定的技术,这部分农民大多无序流动,盲目乱跑,在城市中从事一些辛苦且又赚不到钱的体力活。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对务工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外出务工的难度相对加大。
2.素质普遍低下,农村大龄劳动力转移难度大是转移就业难点
淮安市09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8年(其中男性10.5年、女性7.1年)。大专及以上的占9.4%;中专及高中的14.32%,初中及以下76.28%,从09年的统计情况看,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比重有所减少,初中及以上的比重在增加,说明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就目前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提升障碍仍然在于大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难题。一是由于大龄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接受能力差,组织培训难,就业能力弱;二是企业用工大都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大龄劳动力的就业去向十分狭窄;三是受家庭原因影响,大龄农村劳动力往往承担着照顾家庭老小的重担,转移难度大。
3.乡镇企业发展势弱,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
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农村工业化的独特形式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进入发展的超高速期,但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迁和自身机制优势的逐渐丧失以及国家优惠政策的逐步取消,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困难。而且随着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空间越来越小,妨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迅速转移。②淮安市的乡镇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发展本来就受经济发展落后的限制,进展缓慢,如今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更是无力面对这一挑战,很多人选择背井离乡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在家附近就地转移,发展前景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