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6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其中的亮点,它是我国2006—2010年发展的重点,是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点。规划中指出,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体来说重点在发展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六个方面,涉及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涉及农村文化、精神文明层面。
进行任何一项建设,首先必须了解其背景,这样的建设才有针对性、有效率。乡风文明建设具有理论与现实两大背景。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背景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卓越贡献,在于他们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种文明思想的奠基人。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没有发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词汇,但是他从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地阐明了两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首先,指出了物质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这里突出强调了客观物质发展水平对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的制约关系。其次,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联系,揭示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巨大反作用。马克思指出,在创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住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名著中指出人类从蒙昧、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标志是手工业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同时他们又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决定着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同时,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对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列宁在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明观。首先,列宁指出,取得政权是无产阶级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其次,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三,列宁指出,要想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就要在经济变革和政治变革的基础上,实行文化变革。第四,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必须批判地继承人类文明发展的全部遗产。第五,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积极提倡共产主义精神。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文明问题的思想。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第一,我们党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意义上,科学地概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概念的含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使用文明这个概念,但没有具体规定出它的确切含义。)第二,揭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两个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第三,第一次阐明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第四,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第五,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总体布局的高度,规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问题。第六,我们党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2.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他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又进一步提出了“五个统筹”的任务和要求,从而完整、系统地提出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发展观思路指导下,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规划。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新名词,从建国到21世纪,每个时期都有过那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但仅仅是理论界的称呼,党和国家领导人并没有把它写进政策,甚至是发展规划中去。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新农村建设”写进发展规划中,内容更加全面丰富。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要工业反哺农业,另一方面说明了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体现可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观,是一个包括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新农村的六个特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更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特色。因此,乡风文明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科学发展观渗透于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和整个过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等一系列理论上的认识和理解,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雄厚的理论基础二、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