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管理改革可望获突破口


  9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全部事业单位最晚在2010年1月1日全部实施绩效工资。

  此消息就像一枚重磅炸弹。

  会议明确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

  这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问题再次浮上水面。

  财务管理之困

  北京市政法系统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现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缺乏一种理财意识。有的单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单一滞后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而在预算管理上,更缺乏相应的执行力度,对预算的执行没有建立严格的跟踪、分析、评价制度,预算的约束力下降。

  “在固定资产管理上,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只重视价值管理,忽视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有时资产变卖、报废也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上述人士表示。

  河北省唐山市一位分管财务的小学校长也指出,票据管理不规范现象比较突出,在基层的学校,有时仍会使用不规范票据收款;有的单位账目设置较随意,账务处理也不甚严谨。另外,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的素质也令人担忧。

  改善财务状况的突破口

  “这次绩效工资改革,客观上可以作为改善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一个突破口。”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王立彦对《中国会计报》记者表示,“现在许多事业单位,给职工发放的各种津贴、补贴、奖金,数字很可观,但未必都与绩效相关。如果将其一步步纳入到绩效当中去,在财务管理上,至少这一部分就会得到改善。”

  也就是说,预算的执行就会更加有效。“国务院的要求是至少要先做这一项,从‘人的所得’入手,来改善整体状况。而全面的改善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王立彦表示。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魂博士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不少地方和部门在国家统一的工资政策外自行出台了一些津贴补贴政策,甚至巧立名目变相增加津贴,使得津贴成为了主要增收手段,由此导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严重的分配不公。而全面清理规范事业单位的津补贴发放,将会真正切断单位、部门掌握的国有资产和行政权力与巧立名目乱发津补贴之间的链条,有效克服事业单位的津贴补贴比较混乱或者是同单位和个人的绩效联系不紧密的问题。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势在必行。”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系主任张月玲也抱有类似的观点。

  她认为,实施绩效工资必须满足一系列的条件:一是工资范围足够大,各档次之间拉开距离;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三有较好的组织文化便于绩效工资的实施;四是绩效工资与组织的整体发展目标协调一致。而其中的关键点,是建立科学、客观、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还需定期检测绩效工资评价体系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保证绩效工资积极作用的发挥。

  绩效评价体系确为一个难点

  然而,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无疑是一个很复杂的内容。

  “评价的前提是计量,计量就要有指标。事业单位拿什么指标来考核职工?如果没有清晰计量,就缺少了基本点。”王立彦说,“即使是企业这样有明确盈利目标的组织,其内部绩效考核都有很多争议,更不用说像事业单位这样复杂的组织,仅‘计量’一项就是难题,更不用说‘评价’。”

  的确,中国的事业单位林林总总,有的实行全预算,有的实行半预算,有的是管理型,有的是运营型,每一类的考核办法,都不可能相同。

  “必须把计量和评价体系建立起来,才能实施绩效工资。而且必须保证其客观性,才能让制度的正面作用多于负面作用。”王立彦说。

  “其实现在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只是内部分配的调整,对提高效率有帮助,而并未触动整体的机制。”

  这样看来,事业单位的改革之路仍然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