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早在2003年开始,就在坚持“逢离必审”的同时,逐步增加了任中审计的比重,将任职满三年的主要领导干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此外,还对主要领导在同一单位任职满5年的实行优先审计,对掌管财政资金数额较大和具有收费权、罚没权的单位“一把手”缩短间隔密集审计,对拟提拔重用或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单位“一把手”实行重点审计,在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近几年来,桂林共开展“任中审计”项目239个,占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总数的72.6%,已有200多位领导干部接受过“任中审计”。
毫无疑问,“任中审计”对在职干部的监督与管理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无病早预防”。过去,我国的审计工作多半是在干部升迁、调任或离职之后,存在着时效上的滞后性,往往造成“前任不太配合,继任不太积极”的情况,最终也使得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任中审计”却能有效消除这一弊端,在干部任期内开展审计,能直接将审计结果与干部今后的任用和调动挂钩,对干部强化审计意识起到“提醒”作用,真正做到“无病早预防”;其次,有利于“小病早注意”。通过“任中审计”,能使得不少干部尚未构成违纪违法的小问题得到及早的发现、纠正、处理,特别是可以对一些干部因不了解财务制度、不熟悉相关规定的而造成的工作小失误进行提早的矫正和提前的改进,防止“小病成大病、大病成绝症”,真正对干部的健康成长起到保护作用;第三,有利于“大病早治疗”。借助“任中审计”,可以对极少数真正有经济问题的干部进行第一时间惩处,给予降撤职等严肃处理,对涉嫌违法犯罪的可以移交司法机关查处,从而,对已经病入膏肓的干部实现了早一步治疗、早一步挽救、早一步处置,防止干部在罪恶的深渊中越走越远,把错误越犯越大,最终给国家、人民和自己的家庭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失去自由甚至生命;第四,有利于“抗病早重用”。“任中审计”不仅有助于发现问题,还有益于挖掘出好干部。通过审计的方式,可以将那些平日里只注重埋头干事、不注重抬头看路的老实人给“刨”出来,为干部的选任提供参考依据,使上级领导和组织部门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看待干部、对待干部、善待干部,增强干部任用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在这一点上,桂林市就尝到了甜头,近年来,该市已对79名审计合格、政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此举对当地的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净化和提升作用。
既然“任中审计”有如何多的好处,而且在2006年修改的《审计法》中也特别增加了“任中审计”的规定,那么为什么桂林市的做法依然不够普遍呢?真正能坚持下来地市的依然不占多数呢?
笔者以为,这其中关键是存在着“四个不够”的问题。一是被审计者对审计的目的理解的不够。大多数被审计者对审计都是本能抵触的,觉得这是在跟自己过不去,是在“找茬”,其实,审计除了具有监督功能,还对干部具有保护功效,是一种预防干部偏离公仆定位的方式,对促进干部的成长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保健和免疫效果;二是审计者对审计的态度端正的不够。通常,审计者都是普通干部,而被审计者多为领导干部,下审上的格局常常让审计者本人都缺乏自信,觉得不敢“挑刺”、不好监督、不易较真,再加上为了个人的发展,审计者存在着做老好人或走走过场的心态也就不足为奇了;三是国家对审计的地位强化的不够。事实上,“离任审计”更像是“马后炮”,对干部的任用意义不大、影响不深、作用不强,相反,“任中审计”却能对干部的进步起到切实影响,可问题是,如果国家不能进一步强化审计的特殊地位,甚至将审计从法律上、制度上、氛围上当作干部任用前的一道必然、必须、必备工序来固化,那么“任中审计”就不可能拥有广阔的“市场占有率”;四是社会和群众对审计的定位认识的不够。不少单位和群众认为,审计是部门行为,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审计不是审计系统自己的事,它需要纪委、公检法、宣传等多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群众在思想上、舆论上、行动上的始终关注,为其积极提供相关线索,协助营造浓厚氛围,努力配合具体工作,构筑起全社会共同维护审计、支持审计、推进审计的良好局面。
记得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对此,笔者想大胆的搞一次借用,“在一个地方对一个干部开展‘任中审计’容易,难的是对同一个地方大部分干部都进行‘任中审计’”,然而,桂林市不仅将这种看似不可能实现的难题变成了现实,而且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让我们不得不为桂林市拍手称快,当然,我们更加期望的是今后更多的地市都能继续提高审计意识,主动自觉地加入到“任中审计”的队伍中来,共同搭建起“审计合法、审计合理、审计合情、审计合拍”的审计事业良性发展轨道,真正让桂林市的“任中审计”“特例”变成全国遵守执行的“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