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制度创新--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内部财务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财务制度建设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石,企业财务制度创新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企业财务制度发展与演变的基础上,围绕新《企业财务通则》修改前后的制度背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企业财务制度的指导思想下,重点就企业财务制度设计、投资者与经营者责任界定、资金管理、成本费用控制、管理层激励机制及财务预警等内容,从企业财务体制、财务运行机制和财务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应用创新研究,并提出在新形势下企业如何运用企业财务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一、企业财务制度回顾与评价

  所谓制度,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社会中个人遵循的一套行为规则。企业财务制度,则是人们在财务活动过程中,进行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原则和规范。企业财务制度按制定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宏观企业财务制度和微观企业财务制度,宏观企业财务制度是由国家制定的用来规范各行业、各企业财务行为的法律、法规。法律层次的企业财务制度主要有《证券交易法》、《公司法》、《税法》、《经济法》、《会计法》等,法规层次的企业财务制度有《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微观企业财务制度是由各企业依据宏观企业财务制度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制定的,处理企业内部在财务方面的责、权、利关系,规划和选择财务管理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财务规章。

  (一)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最初的财务体制是在国民经济极端困难、财力十分分散、财政关系需要迅速向集中化方向转变的情况下,吸收了前苏联的一整套财务体制。即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财务体制,强调企业财务依附于国家财政。但这种财务体制并不适合我国正常情况下的经济关系要求,其本身存在不少缺陷。“统收统支”体制使企业完全处于无权的被动地位,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运用资金;同时由于资金统一由上级调拨,企业可以不负担财政责任,也不利于资金的有效使用,并且“统收统支”导致收支脱钩,严重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受当时财务体制的限制,企业财务制度建设缺乏独立性,对外从属于财政,对内与会计核算相结合,大大削弱了财务管理在企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这一时期我国的企业财务制度虽说也时常有一些变动,但从根本上说,都是适应计划经济要求的企业财务制度。不存在《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制度按照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企业经营方式制定,国营企业、集体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均实行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也是为适应当时的宏观企业财务制度而制定的,主要表现在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编制执行各种计划,并监督计划的执行。

  (二)经济转轨时期

  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新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新的企业财务体制并对出现的新课题加以研究。特别是以“两则、两制”为标志的企业财务制度改革,意味着我国企业财务制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7月1日,财政部颁布实施“两则”、“两制”,我国的宏观财务管理体制从“统收统支,统负盈亏”转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我国的企业财务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性的变化。新企业财务制度不再按照所有制性质和企业经营方式来划分制订,而是统一了不同所有制、不同组织形式、不同经营形式企业的企业财务制度,从而改变过去企业财务制度散乱的状况。从企业财务制度建设上,保证企业之间能进行公平竞争。新的企业财务制度建立了法定资本金制度,保护了投资者权益,规定企业不得随意冲减资本金;改革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实行制造成本制度,改完全成本法为制造成本法,在企业生产大于销售的情况下,使企业的应税收入减少,相当于给企业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取消专户专储办法,企业资金不再划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项资金,实行企业资金统一管理,统筹运用,实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建立新的财务指标体系,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间财务信息的共享性和可比性。

  (三)市场经济时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现代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企业财务通则》的缺陷日渐明显。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的建立,使企业与政府、所有权与经营权等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要构建新型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就要求国家对企业的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向产权管理、由统一管理转向自主管理。从宏观上看,国家是企业财务活动的社会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从微观上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财务行为离不开宏观财务政策的指导;同时,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行使出资人职责或授权的投资主体行使职责,也需要从出资人的角度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不强,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完善,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导致企业财务舞弊和经营风险时有发生,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因此,企业财务制度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定需要,从财务管理主体、范围、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并从国家、出资人、企业三个不同的角度构建政府宏观财务、出资人财务、经营者财务三个层次的企业财务制度,形成能够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新的《企业财务通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企业财务制度创新与发展

  进入21世纪后,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内部条件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有着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经成了改变人们生活的关键性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未来不是信息时代,而是金融时代。金融全球化对企业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它使企业筹资、投资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选择权是有价值的,所以说,金融全球化客观上提升了企业的价值。但是在金融全球化的背后,隐藏着极大的风险。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今天,如何寻找机遇、规避风险,是企业财务制度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次企业财务制度的改革,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下,满足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需要,科学划分企业财务主体的不同职责,健全企业财务制度的内容,从企业财务体制、财务运行机制和财务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

  (一)观念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我们在财务管理的理念上一直认为企业财务是国家附属品,尽管改革开放后,这种观念有所转变,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这种观念对财务活动的影响。本次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出发,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将由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具体财务事项转变为指导、监督、服务相结合,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指引。新《通则》要求企业根据《通则》规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其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使企业变成真正的理财主体。

  (二)功能创新

  本次《通则》修订出台,改变了与《企业会计准则》要素完全一致的确认思路,围绕企业设立、经营、分配、重组等过程伴生的财务活动,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等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作出规范,引导企业实行科学管理,恢复了财务管理的本来面目。

  (三)体制创新

  在产权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进行企业管理,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界定国家、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财务管理职权与责任,不断促使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必须考虑的热点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是如何使产权制度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新《通则》从政府宏观财务、投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三个层次,构建起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四)机制创新

  按照“规范、科学、有效”的原则,新《通则》要求企业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运行机制,明确财务决策的要求、财务控制的方法,完善企业激励分配政策,建立企业财务监督机制,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法律责任。

  (五)体系创新

  新《通则》建立起具有开放性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本次《通则》修订后,在《通则》之下不再出台企业财务制度,而是根据企业财务运行、国家法规建设情况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不断调整、改革和充实企业财务制度,从而完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

  (六)内容创新

  新《通则》在继承老《通则》及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将企业重组、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预警及财务信息管理等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同时,明确了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六大财务管理要素,并根据不同财务管理要素,对财务管理方法和政策要求作出相应规范,使得企业财务制度内容更加充实,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