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地淘金者杀入土壤修复市场掘商机(一)

  两年了,张勇没碰上一个合适的投资项目,眼看着土壤修复市场越来越热闹,他却选择了观望。

  张勇是启明创投的合伙人,他的首要目标是找到一个真正够格的土壤修复公司,因为他和同行们相信这个市场有着锦绣的前景。

  以北京为例,2003年到2008年市政府迁出了四环内近200家工业企业,腾出了900万平方米的受工业污染的土地,被称为“棕色土地”又叫毒地,想要再利用这些土地,首先就必须进行土壤修复,这是一笔大生意。

  张勇本来是看上了一家中国最早从事土壤修复的企业,北京建工集团下属的建工环境修复公司,但两年前启明创投没能竞争过红杉资本,最终铩羽而归。此后土壤修复公司虽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但张勇已经没有更合适的选择和更好的机会了。

  建材领域的北京金隅、环保领域的永清环保都杀了进来,中节能这样的央企也开始谋篇布局,他们都希望能通过治理中国被污染的土壤挣钱。但张勇觉得,现在的市场有一些急功近利,很多企业没有技术支撑,就把污染的土挖走,再换一些新土过来,房地产商也是“谁处理快、谁处理成本低”就用谁。

  同样是毒地淘金者,张勇希望找到一个项目不光是赚一笔钱,还能带动相关资源的整合和上下游产业的对接。不过这个目标在当下,政府相关部门尚未给出明确的有关土壤修复的政策路线图之前,显得有些遥不可及。

  “中国土地的性质比较麻烦,不同的土地使用权和流通机制,对土壤修复治理的投入方和受益方的利益影响很大。”张勇说,治理和受益的利益划分问题不解决,土地修复市场就难以疏导到一个正常有序的状态中。

  商机

  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包括城市场地修复和农业用地修复。

  目前,进行土壤修复的主要为一线城市及发达地区,2004年北京市环保局重点污染监控单位多达260家。“大家介入的主要还是城市场地修复。”城市的场地修复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城市几十年前建设的化工厂、冶金厂等,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工厂的存在已经不适应了,带来了很多污染问题。所以,要么拆掉,要么搬迁,留下来的土地,城市要利用,肯定就要进行一定的修复。”

  沿着地铁十号线而建的宋家庄家园是北京市化工三厂原址,这座年近半百的化工厂在2006年被拆除,此后的两年时间里,被围起来的地块却迟迟没有工人动工。“这块地晾着呢”,这是周围居民的猜测。

  2007年,在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出具的北京市化工三厂旧址招标书中出现了一条新内容,中标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由市环保局批准的土壤污染处置方案。一家刚刚成立的公司带了几名科研人员进入厂区勘查,开始了国内首例土壤修复项目。

  64岁的宋女士是化三厂兴衰史的见证者,与曾经辉煌一时的生产景象相比,让她最难忘的是空气中弥漫的刺鼻气味。“那时候污染谁管了,谁知道什么叫污染啊?”她说。当家人希望争取宋家庄家园的经济适用房时,宋女士就提出了反对,“我就不同意,那边的地下水肯定有问题”。于是,宋女士一家作为回迁户搬到了一路之隔的红狮社区。但这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小区其实是北京红狮涂料厂旧址,该地块在上世纪50年代为农药厂,80年代改为涂料厂。改革开放前厂子里散发出来六六粉的味道成为周围居民抹不去的记忆。

  这两座只有一街之隔的小区在建设之前,由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土壤修复工程,成为国内土壤修复的成功案例。同样是建立在工厂上的两个小区,除了污染源上有所不同之外,建设的商业模式也并不相同。

  原化三厂地块由专家论证提出处置方案经环保局批准,处置方案的严格实施被作为项目开发的组成部分一起进行招标,北京建工集团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标,其中土壤修复环节由其子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负责。

  原涂料厂地块的承建商则是不具备土壤修复资质的万科,但标书中注明土壤修复项目由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承包。

  如今,这两种承建方式成为国内土壤修复公司采用的主要方式。“投标时要有土壤修复的内容,开发商就会捆绑一个搞土壤修复的公司,来帮我做修复,完了之后我来开发。有的地方是政府交给你去修复,但是很少,一方面需要资金,另一方面意味着政府需要承担责任”,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