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公布招标结果,中投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功中标一宗包含养老功能的居住用地。这已是中投发展一周内第二次中标北京养老用地。中投发展是一家由绿城地产、建银投资和黑石基金合资的公司。
新年伊始,北京在全国率先将养老设施用地纳入北京市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土地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据媒体计算,中投发展拿下的位于顺义和密云的这两块养老地块,总价13.87亿元,平均楼面价仅约为3600元/平方米。
尽管希格玛公司旗下北京太阳城集团未能如愿拿下这两块地块,但十年前他们却在中国养老地产中拔得头筹。北京太阳城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凤泊称,政府能专门辟出“养老用地”,这是他等待了十多年的好消息。此前,他争取养老用地的努力一直未果。
积淀十余年的商机
太阳城源自美国亚利桑那凤凰城著名的养老社区――太阳城中心。1999年,中国希格玛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岩率领公司高层到国外考察投资项目,太阳城是参观的其中一站。这一美国的养老方式令希格玛公司有了复制到中国的想法。
2002年5月,经过两年调研以及三次正式市场调查之后,中国第一个大型综合性退休社区――东方太阳城,在北京顺义潮白河畔正式动工。那个时候,“养老地产”只是一个新鲜的地产概念,远未成为资本蜂拥进入的养老产业。
尽管起步于中国养老地产的“蛮荒时代”,但当时希格玛公司依然很看好这一养老商机。“十几年前,政府、民政部门投资的一些养老院、福利院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比例只占1%。”北京东方太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总监石力说。
此时,还有一个政策的动向影响了希格玛公司的决定。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院社会化意见的通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院。虽未提及养老地产,养老产业向市场开放的口子却已被打开。
但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的增长。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称中国养老产业的现状是产业规模偏小、整体水平较低、市场秩序混乱。而需求却在迅速攀升,截至2012年底,中国大陆的老年人口已达1.35亿人。
时至今日,床位依然不够。在2012年底召开的“2013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透露:中国养老床位共有390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仅20.5张。而按照国际标准,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通常为40~50张。
据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养老产业产值为1.4万亿元,到2030年这一产值将增加到13万亿元。巨大的养老蛋糕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2009年底,中国政府才开始从CYE战略层面制定养老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纠结的问题在于,养老到底是福利的事业还是盈利的产业?”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说。犹豫间,养老产业的缺口越来越大,而商机也一再被沉淀。资本同样如此。万科、远洋等地产公司很早就开始研究养老地产,却从未有实质性行动。
即便是那些涉足了养老地产的企业大多也只是打着“养老”的旗号,将其做成了地产,而非养老产业。朱凤泊认为,养老社区更重要的是服务而非建筑本身,颠倒关系只会让自己在养老产业举步维艰,更难盈利。
养老地产并非只是盖了房子并销售出去,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房子而缺配套的养老社区只会是一个“养老孤岛”。东方太阳城十年余年之后才成为真正的养老社区。“我们现在所有的配套设施,包括医院,全部都是盈利的。”石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