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软包装供应商利乐中国垄断疑辩

  “利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软包装供应商,控制全球75%的软包装市场份额。在中国,利乐公司控制95%的无菌纸包装市场,占绝对垄断地位。伊利、光明、三元等国内乳业巨头都使用利乐的无菌灌装生产线及相应的包装材料。”
  
  在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反垄断处调研历时1年出笼的《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中,对利乐公司有以上专门的描述。

  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反垄断处处长桑林告诉记者,调研中针对利乐市场地位的界定,依据之一就是去年年底收到的北京大学经济法研究所的专题研究报告——《警惕跨国公司在华限制性竞争行为》,“该报告就是以利乐为案例的。”桑林表示,也正是这个报告,让反垄断处开始关注利乐。

  此时,沉默良久的利乐站出来为自己辩白了。

  能否构成独立市场?

  “说我们垄断是绝对没有任何依据的。”利乐中国商务总监吴重宽以一个“双重”的强调作为开场白。

  这也是利乐就“垄断事件”开始直面媒体——去年10月份以来,以山东泉林包装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包装企业向利乐发出强烈质疑,认为其实施了限制竞争等垄断行为,此事成为业内关注的一大焦点。

  “利乐是这个事件的受害者,泉林的做法让我们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吴重宽倒出利乐的“苦水”,“作为一家知名度很高的大公司,对泉林回击还是不回击,我们感到都不太合适。”

  随即,利乐中国业务发展部经理周双虎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将一堆不同形状和类型的包装悉数倒于桌上,“这20多种包装仅仅是乳品包装的一部分,而我们的利乐砖和利乐枕只是众多包装中的两个而已。”

  事实上,利乐认为自己根本就不处于垄断状态,“我们的产品本身就不构成一个市场,利乐只是无菌纸质包装领域里的市场领导者。”

  周双虎的理由是,判定是否构成一个市场,关键是看产品的可替代性(只有当可替代性接近于零的时候才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市场),而利乐的产品“是完全可以被替代的”,比如在无菌包装领域还有无菌塑料包装,“严格来说,我们认为无菌包装也算不上是一个市场——无菌包装隶属于常温市场这一大范畴,而众多的常温包装现在是能够相互替代的。”

  而利乐公司提供的一份“2002年中国液态乳品包装市场细分情况图”显示,无菌纸包装所占市场份额为26%——如果关于“无菌纸包装不是独立市场”的论点成立,对利乐“垄断”的指控显然是无从谈起。

  一个现实是,在无菌纸包装领域,目前国内所有包材企业加起来也不过占2%的份额。于是,“无菌纸包装是否构成一个市场”成为双方争论的首要核心问题。

  “无菌纸包装肯定是一个市场。”泉林公司副董事长洪钢指出:“纸质无菌包装需要专用设备?且投资额高昂。运转这些设备同样需要昂贵和复杂的维修服务体系,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很高。不同包装形式之间的竞争只有在客户进行投资选择时才发生,客户一旦巨资进入了这一领域,其后整个设备寿命期内则被锁定在单一形式的包装耗材上”。为佐证自己的观点,洪钢还引用了多年前利乐欧盟垄断案的例子,“该案采用了供给替代性的分析方法,认为液体食品无菌纸盒与非无菌纸盒的生产设备具有专用性,由于财务和技术方面的市场进入障碍,生产其他包装材质的饮料容器(如塑料、玻璃)的企业很难转而生产利乐的无菌纸盒容器,因此从供应方面考虑,其他材质的包装容器无可替代性。”

  “其实关键在于灌装机这个设备。”广州利慧包装公司法定代表——罗朝炜强调,“在中国,目前利乐的灌装机生产线有将近1000条,而一条生产线的价格就是上千万,利乐用自己的设备占据了客户的大笔资金,那么别人的生产线就很难再进入这个客户。”

  对此,利乐认为客户完全可以选择其他公司提供的设备。“更何况,如果客户觉得过去我们限制了他们,为什么买新的设备的时候还找我们?”周双虎反问道。

  但另一个现实是,制造无菌包装机需要复杂的技术,目前国内包材企业尚未有一家有能力生产此设备——也就是说,泉林等国内的企业,眼下的业务只是卖包装材料。“包装材料与无菌包装机的关系,正如胶卷之于照相机。”洪钢打了一个比方,“无菌包装机为一次投入,长期使用。尽管无菌包装机售出后,生产商可以从日常维修服务中继续获得利益,但是相比之下,包装材料作为无菌包装机的终生消耗品,其利润来源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我们的报告只是一个初步性的调查。”桑林强调,“我们现在认为,利乐所在的无菌纸包装领域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利乐在其中是一个垄断的状态,至于利乐是否实施了限制竞争等垄断行为,现在还不好说。”

  因而,利乐公司是否利用其在无菌灌装机上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在经营活动中实施了垄断行为,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是否实施垄断行为?

  “利乐倚赖其在无菌包装机方面的垄断地位,在包装耗材上实行了不正当的限制性商业策略。”洪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指控。

  比如,洪钢指出,利乐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客户?在无菌包装机销售中定价绝对低于成本?尤其在包装设备招标中?,有时甚至免费赠送设备?但条件是今后若干年购买指定数量的包装耗材。“此行为的效果‘一石二鸟’,一方面通过掠夺性定价排除无菌包装机市场潜在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锁定了客户长期的包装耗材采购,从第一天开始就把竞争排斥在门外。”

  “此外,利乐公司至少在一些合同中还订有‘客户不得在未来若干年内购买第三方包材’的排他性交易条款。”洪钢还指控,“利乐公司一旦发现其无菌包装机客户使用或企图使用其竞争对手的包装耗材,往往以停止对该客户提供设备维修配件和保养服务相威胁,或者制造类似内容的悬念使客户产生恐慌,从而轻易不敢使用其他厂商的包装耗材。即使碍于合同义务等不得已提供上述配件和服务,利乐公司则以难以保证维修服务的及时性为难客户。”

  洪钢甚至认为,利乐涉嫌与主要备件、零件和包装耗材原料供应商结成杯葛同盟,拒绝向利乐之外的无菌包装机和包装耗材生产商提供关键性备件,零件和原材料。“我们想进口灌装机的配件,但现在受到很大的封锁,国外的供应商不愿意卖给我,这难道正常吗?”

  实际上,这也是眼下利最大的担忧——目前,国内无菌纸包装的原材料完全是依靠进口的。“上游截流对我们来说是根本无法生存的问题,很多零配件和原纸供应商不愿意供给我们货,给钱他都不卖给我们。比如说,不少原纸供应商都对我们要求资格审查,也就是说,必须保证我买的做包材的原纸是用于自己的设备。”罗朝炜显得很无奈,“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增加采购成本,比预想的成本提高了20%-30%。”

  泉林公司则表示,中国人大重新修订的《外贸法》2004年7月1日即将生效,对无理拒绝供货将有重罚,到时候一定会水落石出。

  以上任何一项指控,对利乐来说都是非常严重的。对此,利乐显得“举重若轻”:“这些指控必须有证据,但现在泉林并没有拿出什么证据,都是没有根据的指控,所以,我们根本就不值得去辩驳,猜测是站不住脚的。”利乐方面还表示,洪钢作为一位曾在利乐工作10年的前员工,如果有证据的话早就拿出来了。

  周双虎反复强调,利乐并没有捆绑销售包材的行为。“现在他们也卖了不少包材,如果利乐对客户进行捆绑销售的话,那他们的包材都卖到哪里去了?”周双虎认为,利乐也根本就没有必要这样做,“客户倾向于选择我们是因为我们能够提供其他竞争对手所不能提供的东西。

  吴重宽认为,利乐现在能够成为客户优先选择的合作伙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乐独特的营销模式所带来的竞争力,“利乐不是一个简单的设备、材料供应商。我们强调服务一个产业链,为客户提供非常全面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除了给客户提供加工设备、包装设备和包装材料、售后零配件服务等一般企业能够做到的东西以外,我们还帮助客户开发市场、教育消费者、进行市场营销、开发新产品等。”

  据介绍,利乐一直在中国市场采用“关键客户管理系统”营销模式,即以客户管理为中心,利乐公司的技术设备专家、包装设计人员、市场服务人员甚至财务经理都会与客户保持紧密的联系,共同深入生产和市场一线。在设备引进、产品开发、技术培训、市场信息、营销体系构建、新品上市的全过程中积极投入,帮助本地客户发展壮大。“正是这种理念,使我们较快融入了本土企业中,与他们共同成长,实现双赢。”

  比如伊利、蒙牛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利乐是“功不可没”。利乐中国总裁李赫逊透露,目前利乐中国70%的生意都是在乳品行业。仅伊利公司,截至2003年10月31日,其利乐包装已经创纪录地达到5年累计50亿包。

  业内人士透露,去年利乐在中国售出了大约120亿个包材,这个数字与利乐在全球最大的市场已经非常接近了。“我们的营销模式所产生的竞争力是很难模仿的。”周双虎指出。

  但对利乐的驳斥,洪钢也显得胸有成竹,“对以上指控,我们肯定是有事实依据,否则我们是要承担诽谤利乐的法律责任的,但具体事实不可能在投诉材料中展开。”目前,泉林已经将意见上报国家有关部委和协会。

  种种迹象表明,泉林包装正在积极筹备下一步的行动,但洪钢不愿意证实是诉讼或者其它的行动,“‘泉林事件’所能起到的最大效果可能就是让更多的客户意识到,除了利乐,还有我们国内的包材企业。”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分析道,“而且如今利乐在价格等方面也比原来调整、改进了很多。”

  据了解,从1970年代进入中国至今,利乐纸的价格平均上涨了大约2倍,利乐在中国的最后一次涨价大约是1998年,而近几年,利乐纸的价格逐渐有所下降。该业内人士认为,这也是国产包材对利乐产生影响和冲击的“一大成绩”。

  但一位乳业公司的高层则认为,这几年利乐包材价格的回落的原因,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