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材料2004年和2005年最应关注的应该是NY和CPP膜材料。尼龙膜被称为薄膜"皇后",也是国内近年来膜材料产业关注的最热点,较高的利润和近乎垄断的买方市场,吸引了最大量的投资。2004年至2005年已建成或即将建成的生产线有13条,较知名的有:尤尼吉可高分子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韩国晓星株式会社、佛山塑料集团东方包装有限公司、上海紫东化工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潍坊富维塑胶有限公司、浙江温州金田集团电缆有限公司等。从生产能力上看,完全可以满足国内2.3-2.5万吨的用量,但由于原材料及加工技术目前只掌握在国外极少数的厂家手中,生产难度很大。2005年有几条生产线能真正参与到市场中来,尚且很难讲,印刷包装行业2005年不用寄以过高的价格期望。预计2006年能有2/3的生产线正常生产。2004年随着投资项目的真正落实,全国CPl)生产能力的地域划分格局大体完成。大体上可能这样划分:华东地区生产能力最大约占43%,华南地区约占35%,东北、华北地区约占12%,其它地区总计约占10%。2004年我国国内CPP市场需求约28万吨,增长超过15%,是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较高的膜品种,这一年里至少有10万吨的生产能力增加,并会在2005年迅速释放出来,这样在2005年我国生产CPP的厂家将超过60家,生产线超过110家。生产能力将突破40万吨。日本东赛2005年在我国的CPP项目尤引入注目。CPP生产技术的成熟、宽幅高速、多层共挤生产成电脑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设备、原材料的国产化的成熟,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加入。
油墨和粘合剂2004年对传统油墨、粘合剂生产企业来说,以水深火热、苦不堪言形容一点不过分。这自然是指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其生产性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扬,以2004年10月份与2003年同期相比,乙酸乙酯、己二酸、MDl分别上涨91%、32%、160%,粘合剂总成本平均每项上涨6000元以上。如此大幅度、广泛的原材料涨价,使得粘合剂、油墨企业目前不再谈赢利,而是讨论如何生存下去。这次涨价使业界终于看清楚了水和乙酯巨大的价格差异使得软包装企业迅速改变并接受甚至积极配合研究水性环保粘合剂的应用技术。这对于粘合剂企业来讲也是一次机遇。这次涨价缩短了水性环保粘合剂的推广时间,2005年将是水性粘合剂真正意义上为市场接受的一年,这将改变中国包装市场的格局并使相关企业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水性粘合剂的开发迫在眉睫。国内粘合剂领军企业如北京高盟公司也将深入这个领域,在水性环保粘合剂领域与罗门哈斯公司等国际化企业展开竞争。锡克拜公司以水性油墨在烟包上的市场拓展是2004年的亮点。值得油墨生产企业思索。但由于成本和应用性能力原因,在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不会成为主流应用。另外,2004年一些技术实力雄厚的油墨生产企业,已开始研究聚丙烯聚氨酯的混合型聚合物技术,这是一个观念上的提升,对原有油墨的性能和价格的平衡意义很大,也愈来愈重视以软包材料油墨的低VOC化为首的环境对应为契机促进聚合物技术的进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与落后的生产管理方式的矛盾进一步促进了软包装企业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的提高,但2004年的一项调整表明目前似乎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除了包装企业本身对信息化认识的不足外,更主要的是企业缺少信息化专业人才,难以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合作伙伴,而符合国际的包装企业专用性软件目前还很少。国内相应的管理咨询企业一定真正意义上与软包装企业联合开发,使双方都能获得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后续的服务。尤其双方又能由此培养和锻炼自己的信息化人才,才能突破瓶颈,实现软包装企业自身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以及管理方式的网络化等。2004年浙江欧亚薄膜材料有限公司与浙江华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成功地开发出聚氨酯薄膜行业的首套ERP系统,它涵盖了BOPET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视频会议及监控系统。这是一个极好的示范作用。2005年应是对此套系统的测评期,全行业也在予以观察。
总结2004年虽然由于原料成本上升,使软包装企业的利润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但从整体来看,2004年软包装行业的发展是不错的,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国印刷行业产值达到近3000亿元。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有38个包装工业园区(基地),不能仅从加剧行业竞争和资源浪费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市场所蕴含潜力的直接反应。业界毫无例外地认为,软包装将继续在整个包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占有率,其涵盖之领域愈加广泛。2004年在美国软包装市场份额大体上是这样的:食品包装占45%,日化洗涤用品包装占30%,医药包装(含泡罩包装)占10%。而中国仍是软包装增长的亮点,增长最快的领域是医药包装、快餐食品包装、宠物食品包装和日化洗涤包装。尤其医药包装、宠物食品包装增长最快,国内软包装企业纷纷加入进来,2003年和2004年建成的医药包装项目,将在2005年将全部释放出来。截至2004年12月份统计,已获得药品包装材料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到165家。我国的《药品管理法》增设了"药品的包装和分装"章节,新药品包装法典的出台及严格的实施,对我国药品包装材料发展的影响,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药品包装领域的卫生安全规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