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益智区活动案例:滚落的小球

案例背景:我们小班益智区有一个叫"砸小球"的玩具,孩子们百玩不厌,一到区域活动时他们就抢着玩,但是受玩具数量的影响(只有一个)总是发生争执,于是根据孩子们的需要,我利用休息时间,用薯片筒、饮料瓶、纸盒等废旧材料在暖气旁边的空余地方给孩子做了两个自制玩具——"滚落的小球"。
案例描述
今天区域活动时,"滚落的小球"那里有五个孩子在游戏,孩子们把小球从自己的手中放在起点,看着小球按照既定的轨道快速地滚到地上的盒子里,他们特别高兴,他们在反复的操作中感知和体会着球体能滚动的特性。我和美工区的幼儿在玩泥,一会儿功夫,听到振粤的声音:"刘老师,刘老师您看,我们玩不了了!都是小万弄的。"我走过去发现轨道中已经堵满了大大小小的塑料球、小桃核,我看到玩具不能玩儿了,虽然有些生气,但还是忍住心中的不悦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老师辛苦为你们做的玩具,现在玩不了了,你们怎么就不能好好地玩玩具呢?"小万低着头一句话也没有,见到他那样我赶紧又说:"先玩别的的吧!等老师修好了你们可得好好玩。"他红着脸看着我把每一个粘上去的轨道卸下来,把堵住的大球倒出来,(大球是益智区投球器用的,我请小万给放了回去)又把轨道粘好,低声对小万说:"看,老师给你们做玩具多辛苦呀!以后可别再乱玩了!"他使劲地点点头。
过了两个星期,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而且比前一次还要严重,不但那个白色的大球堵在那里,饮料瓶里面不光是圆球,还有串珠用的正方体、圆柱体、三角形的珠子等等,装了满满一大罐子,我发现之后并没有立即动手去修缮,而是等待时机。下午区域活动的时候,我看见没有一个幼儿来这里玩小球,我没有急于去打扰中断孩子们的游戏,而是在孩子们区域活动结束评价时,有意问孩子:"你们今天怎么没人玩这个玩具呀?""堵住了"、"玩不了了"、"是小万弄坏的,我看见了"、"是,我也看见了!"我并没有理会是谁弄得,也没有急于去批评谁,而是说:"你们看看为什么会堵住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有个大白球""在瓶子的口儿那!""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吗?""有!"孩子们一下子走过来好几个,小万也伸着小手走了过来,他们用自己的小手一个一个的把饮料瓶里的东西慢慢地掏了出来,看着玩具又能玩了,我和孩子们一起鼓起了掌,我又肯定地对孩子们说:"今天是你们自己动脑筋,用自己的小手把玩具修好了,你们很能干!"孩子们听了我的话,都美滋滋地看着我,我拿着那个大白球说:"这个球怎么会堵住,下不去呢?"有的说:"它太大了"有的说:"那个瓶子口小。""对,这个球比瓶子口大,所以滚不下去,那什么样的物体能顺利地滚下去呢?谁来找一找?"我出示着刚才堵在瓶子里的各种珠子,并请小万来挑,他找到了小桃核、小个塑料球和中个的塑料球,"这些真的能顺利的滚下去吗?你来试试吧!"小万拿着自己挑出来的小球,一块堆儿都放在轨道的起点上,看着小球们叽里咕噜地依次滚落在地上的纸盒里,脸上露出了喜悦之色;我又出示剩下的珠子(正方体、圆柱体和三角柱体):"这些能下去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小万也说不能),"那么好吧!咱们再试一试好吗!""好、好!"第二天,暖气板上又出现了两个粗细不同的轨道。
分析和反思:
一、把儿童的探究行为误解为不好好玩。第一次轨道堵了,我的气愤源于幼儿没按我设计的玩法操作,于是埋怨幼儿"怎么就不会好好的玩玩具呢?"要求幼儿"可别乱玩了!"事后反思,小万把投球器的大球拿来试一试,正是幼儿喜欢探究的表现,教师应该给与肯定和支持。在活动区中,这样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幼儿往往不按照教师认可的方式方法操作玩具材料,甚至出现破坏行为,教师应从积极的方面解读幼儿,无论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探究。只有这样,教师后续的指导才有可能有效。
二、教师善于观察,适时提出问题,及时投放、调整材料,才能支持、引发幼儿的学习和活动。我观察发现幼儿喜欢"砸小球"玩具,于是,为幼儿制作了"滚落的小球",满足了幼儿游戏的需要;在幼儿操作第二次出现堵塞现象后,我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材料能顺利通过现有轨道?引发幼儿思考材料和轨道粗细的关系。及时调整材料,为幼儿提供粗细不同的轨道支持幼儿进一步探究。这样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使探究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