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墨转移故障的理论分析
水性油墨尤其是水可洗油墨在其结构上的不同是PH值的上升;油墨的价位随市场竞争而被迫采用无机颜料,其结果带来了彩色水墨的不稳定变深、变暗、褪色消光(光泽差),已成为国内外同行共同研究的重点之一。
我们知道:彩色水墨的化学稳定性与油墨体系所选用的色料的化学性质有关。一般无机化合物颜料比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活泼,这是因为无机化合物溶于水,并容易被电离成离子,离子间的反应在瞬间即可完成,而有机化合物颜料则相反。所以讲:适用在水墨中很容易水洗,相对对环境污染也小,但化学稳定性差,例如当有机铬黄在遇碱后极容易变成红色。
另一焦点是我们往往偏重采用对比色来加强对视觉的刺激并置之后的鲜明、醒目的感觉个性。利用色性相互矛盾的色彩将其并置在一起,以极不协调的手法去加深消费者对包装印刷装潢的印象。但孰不知水墨三原色体系采用有机和无机不等量时,其对比色含量(面积、明度、彩度)发生变化时,对比的强烈程度也会发生变化,当在遇酸碱时往往会出现短暂的调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并置的彩墨将由深到暗或变浅、褪色而无光泽。
无论是水墨体系中有机颜料遇到酸导致颜色色相变深变暗,还是水墨体系中无机颜料遇到碱后,颜色色相变深变暗直至褪色,都在所难免即亮度(光泽)降低。这种物理或化学的变化,与常说的三原色不等量或纯净度及灰平衡形成的色相偏差事故不同,大多是因为水墨中混有呈两性的少数金属氧化物而引起的它们遇强碱呈酸性而变深变暗;遇强酸呈碱性褪色消光。虽降低了因光泽导致眼睛的疲劳,识读效率上升,但往往会因光泽的偏差很难达到商标、产品样品的包装装潢外观亮丽效果,在评定水性彩色油墨质量时,往往以同类产品为依据。但只有一点是一致的PH值。
在围绕着pH值探索水性彩色油墨时,我们查阅了阿仑尼乌斯、布朗斯物、劳莱、路易斯等对酸碱方面的权威性理论论断,总结出这种现象是:在水溶液中既能电离产生氢氧根(OH-)又能电高产生氢离子(H+)才会发生两种相互接触的金属,相互扩散到内部等现象。便会明白由于上述的缘故,加大碱量使水墨体系,尤其是碱性的印刷墨膜在承印物上之后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残存的微量碱暂时被封闭,一旦接触了水,墨膜便会被破坏),并在外力的作用下滴液的墨液由球形变成了不规则的混合体,尔后形成的干燥墨膜表面粗糙而无光。
在水墨的故障方面虽然很少出现触变性体系和震凝性体系,但在这里不妨就这一问题来逐步分析。上述的不同点无非是:前者是在一定切速下,切力随时间减少,后者则反之,把握不好,不是颜色色相难以稳定,就是给印刷带来无尽的难题。多年来,在我们讨论触变性时,往往忽略了间接的触变原因,最简单的鉴别方法是:震凝性的水墨体系是在外界有节奏的震动下变成凝胶,其节奏震动可以是轻轻敲打,有规则的圆周运动或摆式搅动等,即若无外界作用就不能造成水墨形成凝结,当那固体含量达到1%-2%左右,而且粒子不呈对称性时,其形成凝胶完全是粒子走向排列的结果。
从微观结构来看,我们观察水墨触变这种故障原因的另一类型胀性水墨体系的特点是:当外切取消后,油墨体系的粘性立即稀化。胀性水墨体系的悬浮体是高浓度而低粘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