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中引入歌词教学的几种实践途径(一)

摘 要:笔者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吸收现代的优秀歌词作为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本文分析了将歌词引入大学课堂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 诗歌 歌词 一、将歌词引入大学语文课堂的原因
随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把歌词作为诗的一种――有意识地吸收优秀现代歌词――作为教学内容,已经在很多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大学语文新教材中得到尝试。本人也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从中获得一些经验。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歌词,已经受到普遍欢迎。根据我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课堂问答,课后讨论,学生作业,学期论文等),我认为此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流行歌曲,是大学生中最普及的,最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
流行歌曲对大学生的心灵发展有重要影响。把歌词引入语文教学,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艺术鉴别力,能够自觉地抵制一些不良的歌词。
(二)随着现代媒介的发展,大学生近于歌而远于诗
这个现实,要求教师抓住大学生对歌词本身的亲和力这点,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主动阅读现代诗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除了课本上的诗教材外,学生主动阅读现代诗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且,诗歌在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提高写作水平,也越来越远。现代诗过分复杂的语言追求,使诗歌越来越书面化,陌生化,诗歌语言也越来越无法融入语言写作能力的运用实践中。于是我们见到的事实是: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作文,日记,博客,作业,甚至考卷)中,引用歌词越来越多,而诗的引用越来越少,即使引用,也基本限于古典诗词,现代诗很少走进学生的笔下。
(四)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着很好的诗教传统
而所谓的诗教,其实是一种“歌教”,孔子整理编辑的《诗经》,都是入乐的歌。到现代,30年代,朱自清曾在北京大学专门讲授过《中国歌谣》这门课。所以歌词教学应该发扬传统。
(五)中国现代歌曲中本身就有很多入了乐的现代诗
比如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戴望舒的《雨巷》,余光中的《乡愁》等等。它们是诗和歌结合的教学范例。
二、如何运用歌词进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
从以上分析的几点原因,可以看到将歌词引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但是歌词与诗歌很不同,不能一律采用教诗歌的方法。学生很可能对歌很感兴趣,而几乎完全丧失读诗的习惯与兴趣。而我的目的,是以引入歌词,来加强诗歌教学,否则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脱落,并被取代了,这是不可取的。但是处理得当,这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学生会对诗歌更感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处理这个难题。
(一)直接选取现代歌词中好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比如,我选择了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种变》重点讲解,这是《大学语文》新教材收入的作品诗歌篇。通过这首歌词的欣赏,学生体验到,歌词作品不总是风花雪月,也可以发人深省,它自有超越通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罗大佑这首歌主题深刻,他唱的是当代中国青年,不管身处何地,面临社会转型诸多问题时所特有的思考。通过这首歌,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歌词或诗的严肃性。
我还选择了崔健的《一无所有》,这首摇滚歌词作品被很多大学阅读教材甚至中学教材收入。比如,由深圳市育才中学的语文老师严凌君编写的名为《青春读书课》的中学生系列人文读本(20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引起很大反响,其中也收录了崔健的《一无所有》。陈思和的《当代文学史教程》用整整一节分析了这首歌词。《一无所有》,成歌于20世纪80年代,直到现在依然流传很广,歌词中的“爱我一无所有,你这就跟我走”,几乎成为校园男生追求爱情的流行语。但大多数学生,并不真正了解此歌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的价值意义,对它大都是一种“误听”与“误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补上这一课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