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意识(一)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珍惜可贵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爱周围所有的人,最后能够尊重和敬畏一切生命,从而培养自己完美人格,提高生命力价值。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教学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在教学论的范畴中,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
  环顾周围,人际关系冷漠、校园暴力、学生自杀、邪教杀人等对人类生命的摧残与扼杀屡有发生,而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本是体悟生命意识的最好场所,但是语文课上我们热衷的是主题思想的挖掘,微言大义的发现,写作技法的探究,充斥的是意识形态上的话语,对于生命意识,人是最可宝贵的生命观念被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等所遮蔽,生命这个神圣的话题,成了语文学习的盲点。其实,对这个关乎人类本身的重大话题,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远在古代,生命意识普遍淡薄的时候,已有许多给予我们启发的例子:马棚起火,孔夫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这都闪耀着人本主义思想,表现出深厚的生命意识。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体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一、珍惜生命,热爱自己
  
  学会爱自己,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珍重,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健康,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强壮。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从生物的角度来认识人的存在,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而它就显得更加可贵。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这种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一文中第一部分,就是对学生进行这种教育的最好材料。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关注人的物质生命,而且更关注学生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人的生命是神圣的更是脆弱的,为此,我们就应该以眷恋和珍惜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史铁生在命运遭到重创之后,用恳切优美的语言,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东西传达给了读者:珍爱生命,珍爱健康,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幸福的路。三十多年前,因为“不合时宜”讴歌青春而险遭迫害的都市大男孩食指,在红色风暴席卷中国大地时,依然面向天空,带着微笑,“固执地用凝霜的枯枝,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热爱生命”、“相信未来”的诗句。人的生命层次是有高低之别的,古人颜推之就提出了“生命不可不惜”,但人的生命仅仅停留在为自然生命的存在而存在,那是平淡的、原始的一种生命。他又提出了“生命不可苟惜”,这是指人的生命应该有更高地追求,就是要有责任心,要让生命充实,充满生气。如伟大的革命家陈毅被围困在梅岭时写下《梅岭三章》,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领会到什么是可贵的生命,同时还可以体会到人在关键的时候更多的是依靠精神生命而存在,靠智慧生命得到发展。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告诉人们应该以怎样的生命存在才是有价值的。我们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还不够,还要懂得如何珍惜它。
  
  二、提升生命,热爱他人
  
  珍惜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活,提升自己的生命。热爱生命,就要有所信仰,有所追求!当人们没有了信仰,没有了追求,生命便完全成了一副躯壳,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于是,有人自暴自弃,有人消磨时光,有人感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于是他们便开始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