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数学生活意识的培养(一)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应用教学,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生活意识 培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数学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应用教学,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这句话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趣味数学,体会到数学的魅力。那么,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数学折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学生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研究问题,但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教师还应通过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真正做到生活联系数学,数学为生活服务。数学教学要紧紧把握这样的理念:“数学应该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因此,我在教学“百分数――利率的问题”的课堂教学上,让学生利用零钱去储蓄所存、取,计算一下利息。这不仅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的节约意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身边时时刻刻都有数学陪伴。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切身存在,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维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
  
  二、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同时有目的的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积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的问题用数学方法来解决了。同样许多应用题的教学、计算教学都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原型,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学生普遍感觉数学知识抽象,难学,同时教师也觉得难教。所以只有孩子观察生活,找到生活的原型,孩子的学习兴趣才会浓厚,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三、课外知识拓展,作业设计生活化,强化学生的数学生活意识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课外活动及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生活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知识的学习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无限的课后应用知识的空间。如:(1)小调查形式。学了统计知识后,可让学生调查家庭每月的消费情况,再绘制成统计图表,从中了解消费的支配情况,以便做出合理调整。调查自己家里每个月的水电费的支出情况,计算一下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省了百分之几还是增加了百分之几。(2)小论文形式。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让学生通过调查利率,对比计算同样的钱,是存入银行还是购买国债得到的利息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