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工作实践,主要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课程改革;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教师是课程变革中的主要因素,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反馈,决定着课程变革的成败,但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适应这一变革和挑战。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主要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帮助,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进行创造性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周索。课改后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仍然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学生仍然希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得出通用的解法,然后能够依葫芦画瓢,生搬硬套。我们的一些老师也脱离课本,按照参考书上的知识体系就题论题,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一些特殊的解题技巧,学生不知所措。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使用一张报纸对折若干次后,“厚度不让月球”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用生活中彩票中奖可能性的大小来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的热情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二、学会质疑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点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例如,在学习抛物线的定义时,教材上的定义是: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对此,笔者引导学生从F到L的位置关系的可能性来思考,学生得出了下面的结论:若F在L上,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不足抛物线,而是过F且垂直于L的直线。通过对教材定义的质疑。学生对抛物线定义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而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学中要做到:第一,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采取启发式、导学式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树立以教师为本的课程变革观,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变革。新课程改革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课程变革观,要充分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给教师赋权,并为他们能够参与课程改革提供条件和便利,使教师成为新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和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确保新课改的有效实施。第三,关注教师在新课改中的成长,并做好培训工作。教师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社会群体,新课程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迎接这个挑战,必须继续“充电”和再学习。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做积淀。因此。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另外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现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应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