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职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一)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职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拓宽了师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了教育素材;另一方面,网络对于教育主体地位和功能的弱化,以及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迅速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将成为教育得失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教育技术

近年来,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全球信息交流、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冲突更加剧烈。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是最早的“触网者”。笔者所工作的长乐职业中专学校地处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生活水平较高。这几年来,许多家庭都配备电脑,学生上网率高达90%以上。“触网”的学生大幅度增加。如此多的学生在短短几年里,就被网络所“俘虏”。那么,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作为职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又该如何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效?为此,我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网络对职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正面效应
1.网络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创造出新的生活空间和思维方式
传统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局限在课堂教学,教科书和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传统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网络的出现,拆掉了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把学生带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个“天地”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在传统社会中,时间和空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是不可分离的,而现代时间则是一种“虚化”的时间,它脱离开具体的空间,具有一种超越空间的因果联系特性,于是具体空间意义降低了,而将具体地域空间与全球空间联系起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被重组为一种整体的“历史”。①因而,人们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去创造新的生活空间与思维方式。
2.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大量的学生参与学习,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讨论,使学习不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作式”、“开放式”的共同行为。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优秀的学习方法得以传播,使资源得以共享,使学生从被设定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扩展,创造性得以激发。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正面效应
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1、网络可以提供集约化的教育资源,网络世界大容量的信息可以丰富思想教育的素材;
2、网络传播的多煤体(文字,画面,声音)特性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3、网络使教师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从而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特别是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学生们乐于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讨论,这都是学生真实思想的流露,教师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这些观点网贴,从而“对症下药”。
网络给教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三)网络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负面影响
1.教育主体的“去主体化”
网络使教育者难以再有信息的“先导权”和“支配权”,无法独占教育的“话语权”,
这使得传统的“师道尊严”被破坏,教育主体“主体性权威”弱化。
2.教育客体的“主导化”
网络下教育者不再是消极被动,被灌输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主导者,教育客体也有主动性,甚至是主体性;
3.主客体关系模糊化,地位平等化
网络正赋予受众以“假面具”,使之不必再象现实生活世界那样疲于迎合“师道尊严”。
(四)网络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负面影响
1.网上信息丰富,但良莠不齐,可能使一些学生失去理性思维,迷失方向
不可否认,网络上大量的信息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人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网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学生的“噪音”,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和效用度,不利学生对知识的正常吸收。由于学生长时间浸泡在杂乱的信息中,其兴奋点和注意力被信息的奇、新、异所吸引,那些飘浮不定、千变万化的信息,许多人还没来得及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就已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上不成熟,文化历史底蕴薄,对网上的“恶搞”缺乏理性判断;生理上又处于青春期,对性知识想了解又羞于启齿,心理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而网络的匿名性、即时性正好为某些人的这种“窥淫”心理提供了便利,使一些学生轻而易举从色情网站中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进而可能引发诸如性犯罪等社会问题。
2.网络的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与现实社会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往范围广,关系更加平等等优点,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相互沟通。一进入网络,就有机会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投的人交流,犹如身临其境。可是,这种虚拟世界虽比现实世界自由,但同时也存在“陷井”。因为一旦进入这个世界,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网络中的自我角色,诚如在化装舞会上,人人都带着假面具,分不清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此外,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笔者所工作的长乐地区是个侨乡,好多学生的亲人出国,这种“孤独感”愈发强烈,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3.西方网络思想文化的侵蚀,扭曲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对网络高技术的垄断,推行网络霸权主义,通过网络大量宣传西方文化、思想等。现在,世界80%以上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职专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等因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发展期,可塑性大,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冲击。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先进思想的正确引导,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加入WTO以后,这种思想文化渗透的渠道和机会将进一步增加,这不仅对我们的主旋律文化,特别是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而且也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在某种意义上,网络环境比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还要大。
网络在带给教育变革和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忧虑。有人甚至提出:“网络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不可否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宝刀也有不利的一面,除以上这些负面影响外,还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问题一:网络使学生、教师找到最新的偷懒方法;
美国新泽西洲用E-Mail抄袭、移植功课的现象非常严重,网上开通的“作弊恶魔屋”和“作弊商业网”生意非常“红火”,一篇论文只要花“6-8美元”。
问题二:网络使学生人机际关系冷漠,毫无社会责任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希莉认为,长期使用网络,会使学生变成只懂操纵键盘,控制机器的“冷血人”,不会组织思维,人机关系很好,但人际关系紧张,逃避现实。电脑阻碍学生身心、社会能力的发展,使之成为不能自拔的“网虫,飞虫”。
问题三:万维网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泯灭了学生的创造力;
网络突出表现了事物是彼此联系的,但却没有说明它们是怎样联系的,即逻辑联系。专家针对这种现象提醒说:“令人担忧的可能不是右半球形象思维的丧失,而是左半球抽象思维的倒退及创造力的泯灭!”
问题四:网络的泛滥将成为新的灌输形式;
网络的泛滥使学生无需亲手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学习就是吸收、吸收、再吸收,无需独立思考,无需交流与合作,无需启发与引导。
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让我们几多欢喜,也让我们几度忧愁。作为德育工作者迅速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将成为教育成败得失的当务之急。
二.网络时代职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特性,创造形式活泼、手段多样,图、声、情并茂的优质教学环境
教育技术在呈现教育信息方面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在于:能够以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研究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教育技术呈现教育信息多样化和形象性的基本特征,在促进学生以思维素质为核心的心理素质健全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具有其它教学资源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文字、画面、声音)特性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优质的教学环境。
(二)转变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的教学模式,畅导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网络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挑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身应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课组织与教学应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教育者个人融进教学环境,接近生活、社会的过程。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要达到此目标,必须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1.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做学者型的教师;
2.转变落后的学生观,弘扬学生的个性;
3.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倡导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三)必须牢牢占领“两课”主阵地,把握教育的主动权
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即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00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提及:“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一个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手段,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首先,要将焦点――网络信息引进“两课”教学内容之中,对其进行唯物辨证的分析和科学的说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予以肯定,使其成为“两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有益的补充;对消极有害的信息垃圾予以理性地判断,作为反面材料充实教学内容;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将信息交换方式引进“两课”,增强“两课”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第三,要大力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判断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免疫力和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