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中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以及记忆的过程。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内容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多是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是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教育原则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也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的意识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具备了问题的意识,并且随着逐步增强,会促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探索、思考,激活认知的冲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目标。小学生一开始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不敢提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敢于提问,敢于回答,敢于补充。问题的质量高低、准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参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抽象思考、概括、分析、推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这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迎合儿童“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需求,也能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逐步形成实践求知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例如:教学“圆面积”时,第一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将圆拼割后组成了一个长方形。第二环节的重点就是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目:①拼割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③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怎么求?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了边操作、边观察的分析方法,通过小组的讨论,探索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了感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接受;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