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汉英颜色词汇不对应问题及其翻译策略(一)

[摘要]颜色词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多,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语言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因此,颜色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意义、蕴含的寓意却不尽相同,从而造成了不同语言之间颜色词汇的使用中,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不对应问题。本文重点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颜色词汇使用中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这两个方面的不对应现象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颜色词 联想意义 文化
  
  一、引言
  英汉之间存在各种层面的不对应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两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不同造成的。一般情况的不对应采用相应的意译基本可以解决。但是颜色词汇在应用中的不对应却不能简单的用某种方法来解决。
  二、颜色词的不对应
  颜色识时务的一个重要属性,人们对颜色的认知也是最早最基本的。虽然对于颜色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风俗文化、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对颜色的象征意义完全不同的现象,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颜色词不对应现象。这些颜色词意义上的不对应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文化内涵上的不对应。
  在汉语中,由于中国历史和政治的发展,红色在汉文化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一颜色被广泛用来表达喜庆、成功等含义。并且由于这个词的这种含义,很多相近的颜色也被称为红色。例如红糖、红茶,而这两种东西的颜色其实并不是红色,而英语用更准确的颜色来表达,brown sugar和black tea。但是在汉语中,红糖,红茶是和白糖,绿茶相对应而取的名字,如果我们把红糖和红茶叫做棕糖和黑茶,估计没有人回去喝他们了。在汉语古诗词里,颜色词常带有很大的模糊性,经常“变色”。如通常我们把“青”、“苍”、“碧”、“绿”四色对应地英译为“blue”、“grey”、“bluish—green”、“green”。但在不少诗文中,根据语境和作者的表达方式,这几种颜色的"本色"却另有所指。如:(1)《尚书.禹贡》“厥土青黎”和李白《将进酒》“朝如青丝暮成雪|中的”青“,皆非蓝色或绿色,而是”black“(黑色);(2)《诗经.秦风.黄乌》”彼苍者天”杜甫《述怀》“摧颓苍松根”中之“苍”也不是灰色,跟“grey”是不对等的;(3)温庭筠《瑶瑟怨》“碧天如水夜云轻”和江淹《拟休上人诗》“日暮碧云合”中的“碧天”、“碧云”自然不可能是“绿天”、“绿云”;(4)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中的“绿云”指女子美丽乌黑的头发。这种由于视觉本身的通感变色而造成的颜色词所指意义与语用意义的不对应在汉语中相当普遍,在其它语言中也并不鲜见,因为“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它是具有世界性的。由此可见,汉语表达比较模糊,但是更加传神,比较注意人的感受,比较人性化,蕴含的文化内容更加丰富。而英语则比较客观真实、准确。
  其次,感情色彩上的不对应。
  由于民族文化、风俗民情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同一颜色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感情色彩的不对应可以分为很多种情况。主要是同一颜色,不同感情色彩;不同颜色产生相同感情色彩;同一颜色表达的感情色彩既有相同的,又有不同。还以红色为例,在汉语中红总是一个褒义词。例如红娘、红运等。而在英语中有关红色的词汇,基本都是贬义。例如,see red, in the red,等。再例如白色,汉语表达反动,悲伤,恐怖等。如白军、白色恐怖、白事等。在英语中,白色表达纯洁、甜蜜等,例如white spirit。还有表达同一感情色彩用不同颜色的不对应,例如汉语的眼红,英语用green-eyed。还有同一个词汇产生的感情色彩不同,例如黑色,英汉语中黑色都有贬义的含义,但是又不尽相同。英语中黑色没有反动的含义,但是汉语中,黑恶势力,黑帮就是反动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