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油菜高产稳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一)

摘要分析了油菜高产稳产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寿县油菜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菜;产量;制约因素;对策;安徽寿县
  
  寿县是农业大县,是沿淮油菜主要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4万hm2左右,产量低而不稳。据统计资料,近10年来,寿县油菜高产年份2 100 kg/hm2,低产年份仅900 kg/hm2;油菜面积逐年下降,由1999年的3.5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2.4万hm2,不仅影响到寿县油料作物生产的发展,同时影响到寿县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布局。油菜低产主要原因:一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生产基础条件差;二是品种多、乱、杂,优良品种覆盖面小;三是生产管理水平低下。为提高油菜产量,增加农业收入,针对生产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影响油菜高产稳产的因素作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1油菜高产稳产的制约因素
  1.1品种多、乱、杂问题突出
  良种是最基础的农业生产资料,推广优良品种是提高油菜产量最经济有效措施。寿县生产上品种多、乱、杂问题比较突出,高产高效品种种植面积相对较小。近年来,本地推广的优良新品种虽有所增加,但覆盖面仍很小,一是相当部分农户仍采用自留的农家老品种,多为白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早熟,可早腾茬栽秧,但产量较低。二是供种渠道多,种子市场不够规范,各类品种在全县种植有近百个,主导品种仅占15%,面积占50%。其中部分种植品种为盲目引进的一些未经审定、性状不稳定、并不适应本地种植的种子,更有甚者调入一些伪劣种子冲击市场,给生产上造成很大损失。三是规模化种植程度低,目前优良品种已有一定的面积,但生产种植模式一家一户,农户在品种选择上存在随意性,导致优良品种布局不尽合理,且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种植成本高、效益低下。
  1.2播种质量差,播种量大,群体不协调
  据调查,本地油菜播种方式多为直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撒播方式,育苗移栽面积不到全县种植面积的1/3,寿县油菜前茬基本上以水稻为主,油菜播种整地大都采用浅旋耕,耕作层浅,不能精耕细作、整墒保苗,造成苗体弱、苗势差。油菜产量由单位面积株数与单株产量形成的,单株产量由每株角数×角粒数×粒重构成,因此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油菜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之一,过稀、过密都会影响油菜产量[1]。寿县油菜生产用种杂交油菜一般用种7.5 kg/hm2以上,基本苗过多,根据寿县油菜种植面积较大的石集、三觉和炎刘3个乡镇的调查发现,白菜型油菜苗数在60万株/hm2以上,甘蓝型油菜苗数在30万株/hm2以上,最高达45万株/hm2。如此高的密度,致使单株发育不良,分枝部位上升,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和粒重均有所下降,并且基杆纤细,植株偏高,倒伏严重,同时田间郁蔽造成通风透光差,易感菌核病,产量降低。
  1.3施肥不合理,营养比例失调
  寿县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速效磷含量偏少,生产上习惯于偏施氮肥,忽视增施磷钾肥,造成氮、磷、钾比例失调,由于氮素代谢旺盛,油菜营养生长量过大,过早封行,加上过大的密度,形成高湿的田间小气候,加剧了菌核病的发生。同时,因磷钾供应不足,易造成角粒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了产量的提高。寿县土壤水溶性硼含量在0.18~0.35 mg/kg,平均仅0.22 mg/kg,而油菜生长所需硼的临界值为0.5 mg/kg,显然满足不了油菜生长和发育的需求。据寿县多年多点调查统计,因施硼肥不当使油菜产量损失约占25%。
  1.4自然灾害频繁,抗灾避灾能力差
  一是播种期至苗期秋旱发生频率高。寿县秋旱发生概率为0.76,油菜适播期为9月15―20日。如2008年、2009年均出现较长时间的秋旱,大面积播种期推迟至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期的严重推迟大大影响冬前的生长发良,弱苗率高,给安全越冬带来极大隐患。二是越冬期低温冻害。油菜苗期可耐0~3 ℃低温,在-8~-7 ℃的低温持续时间较短的情况下,不致受冻,但在-5 ℃下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受冻害。寿县2005年、2008年、2009年油菜出现冬季低温冻害,使油菜大面积冻害死亡,全县平均产量仅1 275 kg/hm2,倒春寒时有发生。三是病害有加重趋势。蕾薹期和开花期降水量多,渍害严重,造成田间湿度大,易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蔓延。据寿县植保站多年调查统计,寿县白菜型油菜菌核病发病株率一般在10%~20%,偏重年份在35%~40%。甘蓝型油菜菌核病发病株率一般在5%~10%,偏重年份在20%~30%,近10年来油菜菌核病发生偏重年份就达5年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