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石质坡地火炬栽植实验(一)

作者:卜美成 王合现 李德武

  【摘要】2006~2008年春季,我们在干旱石质坡地上进行了火炬栽植实验,结果表明:火炬是绿化干旱石质坡地比较理想的树种,成本低,保存率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火炬;干旱石质;栽植
  
  1 实验条件
  
  实验地点为安阳县都里乡南阳城村菜地交西岭。该区年平均气温13℃,年均日照数为2526h,全年大于10℃的积温为4563℃,无霜期一般为200d左右,平均降水量606.1mm。区域内土壤瘠薄,岩石裸露,灌木稀疏,主要生长野皂角、荆条灌木,白草、竹叶草植被,灌木覆盖度在15%以下。
  
  2 实验方法
  
  2.1栽植材料栽植树种为火炬,地径0.6~1.2(cm),苗高40~70(cm),截干高15~25(┩);地膜40×40×40(cm)的塑料薄膜。
  2.2栽植时间2006~2008年春季(2~3月)。
  2.3栽植技术随栽随挖坑,坑的规格以大出火炬根幅2cm为宜,尽量少破坏原始植被,然后植苗填土、踏实,覆盖薄膜,再在薄膜上覆盖1~2(cm)的土,修成半径40cm中间低、四周高的锅底形树盘。
  2.4调查方法分别于当年、次年的5月,对试验点南阳城村菜交地西岭500亩石质坡地上栽植的火炬,进行了调查。
  
  3 分析与结论
  
  3.1根系旺盛,生长迅速调查显示:火炬当年新生侧根2~3个,新生根须80~150个,次年
  新生侧根2~5个,新生根须120~200个,年增加侧根2个,年增加根须40~50个;当年侧根生长长度2~5cm,次年侧根生长长度7~12cm,年增加长度5~7cm。从中可以看出火炬栽植后,能够快速扎根,扩大根系伸展区域,这对干旱石质的坡地来说,栽植火炬可大大提高成活率,改变年年植树不见树的状况。
  3.2生长势强火炬当年生长25~50cm,次年生长高度达到100~150cm,年增加高度75~100cm;当年新生侧枝1~3个,生长长度8~15┩,次年新生侧枝2~3个,生长长度12~45┩,年增加侧枝2个,年增加长度12~45cm;当年冠幅20~30┩,次年扩大到80~120┩。火炬一旦成活,就能够萌发新枝,快速生长;如果在植被稀少的坡地上作为先期树种栽植,要比侧柏、黄连等树种在坡地绿化进程上快的多。
  3.3耐旱性强火炬非常耐旱,耐旱期一般为25~30天,运输时不用保湿,栽植时不用浇水,栽植后45天内不下雨、不浇水,死亡率仅为2%。
  3.4抗灾能力强火炬本身能分泌粘液,散发刺激气味,能有效抵御人畜、动植物及微生物的侵害,免受病虫害传染,调查显示:人畜、动物毁坏火炬每亩仅为5-6株,两年内无病虫害发生,在火炬的冠幅下几乎无植被生长,但其周围的山皂角、荆条、酸枣、白草、竹叶草等植物却没有受到影响,生长正常。这说明,火炬抵抗灾害能力强,虽对某些植物的生长有影响,但幼树对我县西部山区干旱石质坡地上生长的野皂角、竹叶草等植物却危害很小。
  3.5再生能力强从调查表上可以看出:当年人畜、动物毁坏火炬每亩5~6株,次年重新发芽4~5株,发芽率92%;火灾毁坏火炬167株,次年重新发芽162株,发芽率97%。因此,火炬只要当年栽植成活,以后死亡的很少,不论遇到火灾还是其它灾害,只要不伤尽根系,它都能够萌发新枝,顽强的生存下来,不断繁衍生息,扩大生长区域。这对天旱少雨、人畜活动频繁、植被稀少的干旱石质坡地来说,栽植火炬是非常适宜的。
  3.6易栽植,费用低廉火炬苗易运输,易携带上山,栽时可免浇水,无须提前整地挖坑,栽植方法简单,操作难度小,便于寻找劳力。从经济上看:1年生火炬苗每株0.2~0.3(元),栽植费每株0.35(元),合计成本每株火炬0.55-0.65(元),每亩栽植74株,合计40.7~48.1(元),加上年每亩2%的树木死亡折价,两年每亩火炬总费用48.4-57.2(元);而现在推行的大营养袋侧柏栽植,1年生侧柏苗每株0.2元,栽植费每株0.15元,合计成本每株侧柏0.35元,每亩栽植166株,合计58.1元,加上年每亩15%的树木死亡折价,两年每亩侧柏总费用63.4元,两者相比,火炬比大营养袋侧柏栽植每亩少6.2~15(元),随着年限的增长,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而且大营养袋侧柏运输难,费用高,操作难度大,劳力难寻。由此可见:在干旱石质的坡地上栽植火炬,不仅节省费用,而且还节省劳力,尤其对山高路远、运水困难、土地贫瘠、植被稀疏的山地,更显示出栽植火炬的价值,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