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炎帝和黄帝都是传说时代汉族先民公认的首领,也是汉族人民共同尊奉的至高始祖,汉族先民还把自己的文明和许多发明创造,都追溯到炎帝和黄帝身上,因此,汉族便世代自诩是炎黄子孙。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一些历史传说,正好反映和折射出汉族先民起源上的多元性,以及他们早期生产、生活方式上各自的不同特点。古代华夏之所以视炎帝和黄帝之间的关系似同胞兄弟,可能是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先民,业已知晓游牧文化对于农耕文化,以及从游牧者或半游牧者的转入农耕生产,对古代华夏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 炎帝;黄帝;华夏;农耕;游牧
汉族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据2000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所宣布,目前汉族人口已经达到11.59 亿。另外,据20世纪80年代的不完全统计,约有2700多万分布在中国以外的海外华人,其中也以汉族占绝大多数。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各地的汉族,他们都称自己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
汉族有着5000年以上绵延不断的文明历史,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汉族先民,曾经依循中国古代所建的王朝称号,而被记称为夏人、商人、周人、秦人、汉人、唐人、宋人、明人,以及从春秋战国沿称下来的华夏等族名。然而,自周秦以来,惟有以“华夏”的记称历时最久、影响最大、涵意最深,所以汉族也就有了华夏后裔的称呼。
炎帝和黄帝都是传说时代汉族先民公认的首领,也是汉族人民共同尊奉的至高始祖,汉族先民还把自己的文明和许多发明创造,都追溯到炎帝和黄帝身上,因此,汉族便世代自诩是炎黄子孙。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一些历史传说,正好反映和折射出汉族先民起源上的多元性,以及他们早期生产、生活方式上各自的不同特点。
本文依据古代华夏文献所记的部分传说,意在概述汉族先民尊奉的炎帝,实际上就是传说时代,沿江河流域发展农耕的汉族先民首领。古代华夏文献中传说时代的历史和人物,多经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再由后世文人加工载录而成,因此在内容上不免支离破碎,而且有着明显的矛盾抵牾。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古代华夏对汉族先民传说时代的记述,尽管有其渺茫难解之处,但却绝非全然的荒诞之谈,它反映的正是传说时代汉族先民最早的“历史实体”。
如果说,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反映的是以牛为图腾、兴起于姜水流域,从事牛耕农业的汉族先民。那么,炎帝的“初都陈,后居曲阜”,“崩葬长沙”,则应该是传说时代从事农耕的汉族先民,在炎帝率领下沿着江河发展农耕经济,开拓自己生产和生活范围的历史写照。
一、炎帝及其反映的汉族先民历史
古代华夏文献所记的炎帝传说,最早可能出现于成书在春秋战国之间的《左传》,昭公十七年:“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这段记载,其实可以视作是汉族先民,对自己民族的多元起源,及其形成之初三个主要部族的最早始祖,一种原始的认识和朴素的表述。在这段记载里,汉族的多元起源被明显地表述为:汉族先民是由以黄帝、炎帝和太昊为首的,三大氏族或部族集团融汇而成的。
同样,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窥视到在这三大氏族或部族集团中,“以火纪”的炎帝集团,借火的力量驱逐猛兽、烧掉荒草荆棘,以开辟农田,乃是开拓和发展农耕生产者的汉族先民。而“以云纪”的黄帝集团,与白云蓝天相伴,牧畜于草原荒郊,则是淳化鸟兽的游牧或半游牧者的汉族先民。至于集几种动物形象于一体的“龙”,所反映的乃是兴起、出没于沼泽树林中的禽兽,所以“以龙纪”的太昊集团,实际上应是与百兽为伴,并且驰骋狞猎于其间的汉族先民。
另一部先秦的文献《国语·晋语》,则是这样记述炎帝的:“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是此之后,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和以黄帝为为首的汉族先民之间,便似《国语》的渲染那样,建立起一种以炎帝和黄帝代表的同胞兄弟关系,炎黄并尊的观念从而开始在古代华夏逐步确立起来了。
古代华夏之所以视炎帝和黄帝之间的关系似同胞兄弟,可能是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先民,业已知晓游牧文化对于农耕文化,以及从游牧者或半游牧者的转入农耕生产,对古代华夏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居“轩辕之丘”荒野草原的黄帝率其部族,先是“迁徙往来无常处”,进而“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所代表并反映的,正是在传说时代由迁徙不定的游牧生产,经半农半牧,逐步进入定居农耕,并对古代华夏农耕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那支汉族先民。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就是农业和畜业的分工。汉族先民的早期的农业文化,主要产生于原始时代的采集经济,并与其周邻的狞猎业以及由狞猎发展而来的畜牧业,有着密切的依辅关系。因之,有的学者据此指出,炎帝和黄帝之父被记称为“少典”,其实反映的是,炎帝和黄帝都已是步入文明、具有典籍时代的汉族先民首领。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由少典和有蟜氏所“生”的黄帝、炎帝,实质上正是率领汉族先民,创造和发展农耕文明的两位父系始祖。汉族先民在自己这两位父系始祖的率领下,努力创造并发展了传说时代的农耕文化,迅速步入农业社会的历史门槛。而炎帝则是沿着江河流域,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的首领和始祖。
二、炎帝是汉族先民中最早的农耕者首领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经世代口耳相传后加工载录的古代华夏传说,有着明显的支离破碎和矛盾抵牾的内容,但是它反映了传说时代汉族先民的“历史实体”。汉族先民所经历的传说时代,是个漫长的社会发展阶段,它既经历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也经过了由结网捕鱼、采集狞猎到农耕生产的经济发展。
古代华夏文献所载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传说,反映了汉族先民的创世时期。再经历了传说的“燧人氏”发明用火,进入了“伏牺氏教民佃渔”、“养牺牲以庖厨”和制嫁娶、造书契等重大的社会性变革,并在神农炎帝时,终以自己的农耕文化,登入了华夏文明的殿堂。
所以《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这段,由母亲社会转入父系社会、从采集佃渔业进入农耕生产的历史时,才明确的说:“女娲氏没,神农氏作。”“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受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炎帝既是沿河流域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的首领,也是传说时代汉族先民最早从事农耕者的始祖。
1、炎帝神农氏的农耕文化
姜水,《水经注·渭水》条认为:“岐水又东迳姜氏城为姜水。”后来学者也多主张姜水
在今岐山之东,是渭水的支流之一。近几年,陕西宝鸡有些学者借助考古发掘、民间传说和地方民俗,再结合对部分文献记载的研究后提出,姜水应是陕西宝鸡的渭水流域。〔1〕 尽管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古代的姜水即在今陕西一带的黄河中上游流域,应该是传说时代以炎帝为首领汉族先民,创造沿江河流域拓展农耕文化的最早发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