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血压变异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
老年人发生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与多种因素相关。而血压变异性(BPV)作为一项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新指标,受到更多研究者的重视。BPV与高血压早期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但与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24 h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初步观察并分析比较老年人BPV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身特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就诊并经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证实形态学无明显改变的老年人120例;其中,男93例,女27例,年龄60~89(平均72.2±17.6)岁;均经病史、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清学分析等检查排除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脑梗死、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等疾病。计算24 h收缩压变异性的总变异系数(BPSVC),按BPSCV值大小分成两组:高BPSVC(>12.16%)组,62例,男47例,女15例,年龄62~89(平均73.9±17.8)岁;低BPSVC(≤12.16%)组,58例,男46例,女12例,年龄60~87(平均69.6±16.9)岁。两组间年龄、性别和24 h平均血压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日本尼氏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记录仪按标准要求将袖带缚于受检者右上臂(肘窝上两指),箭头对准肱动脉搏动处,松紧合适。白昼(6:00~22:00时段)和夜间(22:00~6:00时段)均每30 min测量1次,要求作息时间与仪器设定的昼夜时段一致。测量时间不少于24 h,有效读数不低于95%。经数据统计分析得出24 h、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及标准差。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美高仪公司生产的PLUS?PV型动态心电图分析仪,模拟12导联,连续监测至少24 h,要求记录基本无干扰,不影响分析统计结果。电脑自动分析统计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频发房性及室上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律失常(多源或多形性,频发、二、三联律,成对,RonT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的昼夜发生次数。
1.3 统计方法 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内及组间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两组24 h、白昼及夜间各时段动态血压及BPV比较,见表1。室上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白昼低BPSVC组高于高BPSVC组(P 0.05),夜间高BPSVC组明显高于低BPSVC组(P0.01),而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4 h和夜间高BPSVC组明显高于低BPSVC组(P0.01),而白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高BPSVC组室性心律失常夜间明显高于白昼(P0.01),而室上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白昼与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BPSVC组室上性期前收缩白昼明显高于夜间(P0.01),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白昼与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高BPSVC组和低BPSVC组24 h、白昼、夜间各时段动态血压、BPV及心律失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