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顽固性失眠;安眠汤;中西医结合疗法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的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长期失眠容易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尤其是顽固性失眠,给患者身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笔者近年来应用艾司唑仑联合中药治疗顽固性失眠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2例顽固性失眠患者来自2007年1月-2009年1月本院门诊,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6例。治疗组女性38例,男性18例;年龄21~70岁,平均(42.5±7.6)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2年,平均(16.9±3.4)月;每夜能睡2 h以上者18例,1~2 h者24例,整夜不睡或偶尔入睡半小时者14例。对照组女性35例,男性21例;年龄19~69岁,平均(43.3±7.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4年,平均(17.5±4.7)月;每夜能睡2 h以上者19例,1~2 h者22例,整夜不睡或偶尔入睡半小时者15例。2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
参照WHO编写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1]对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主诉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质量差;②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睡眠量和(或)质的不满意引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日常生活。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70周岁以上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心血管、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精神病患者;⑤凡未按规定用药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2 观察方法
对照组:常规应用艾司唑仑,每日睡前口服1~2 mg,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症状减轻时可减少用量,甚至停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安眠汤(生龙齿30 g,夜交藤30 g,合欢花20 g,茯神30 g,远志20 g,黄连10 g,姜半夏10 g,柴胡15 g,炒麦芽30 g,生甘草6 g)。随症加减:纳呆痞满者加白术15 g、百合30 g;神疲乏力者加杜仲10 g、山茱萸10 g;头晕加钩藤15 g、天麻10 g;急躁易怒者加夏枯草15 g、栀子10 g;口干者加黄芩10 g、玉竹15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数据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第二届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制定的“精神疾病治疗效果评定标准修正草案”[2]中失眠的疗效标准拟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