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启示(一)

〔论文关键词〕金融中心形成发展
  〔论文摘要〕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开放口岸以后,外贸中心迅速北移,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并随之而形成全国的金融中心。本文通过对上海经济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对于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的若干看法。并就上海今后的发展给出了个人的理解。
  
  一、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概述
  
  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开放口岸以后,外贸中心迅速北移,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并随之而形成全国的金融中心。
  近代上海主要的金融机构有典当、钱庄、银号、票号、外资银行、华资银行等。这些金融机构运用各种不同的业务方式,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以适应不同的业务需要,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价值形态运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经济部门。
  现在,上海正在向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方向努力,在这期间,除了对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横向研究外,纵向地对旧上海金融中心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进行研究,也是一项极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二、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众所周知解放前上海是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中心当时主要特征是:(1)金融首脑机关集中在上海;(2)社会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3)金银、外汇的总汇,货币发行的枢纽;(4)全国利率和金、银、外汇行市以上海为转移;(5)银行经营各种金融业务,运用多种信息工具;(6)按经济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总的来说,过去上海金融业务活动经验丰富,金融知识和技术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只要撇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是有许多地方可以借鉴的。
  (一)金融机构密集和社会货币资本的集中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诞生,为我国开办新式银行做了先导,随即,一大批银行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创设。到1935年,全国银行164家,总行设立在上海的58家,占总数的35%。在上海的43银行工会会员银行中,有35家总行在上海,占81%。加上设立在上海的分支机构,共有银行机构182家。此外,还有12家信托公司,48家汇划钱庄,4个储蓄会,1家邮政储蓄金汇业局。
  上海不但金融机构多,而且资金的集中也十分突出。根据1936年各行已缴资本,存款,公积,兑换券等四项可运用的资力按以下方式进行测算:
  (1)银行总行设在上海,外地未设分行者按百分之百作为在上海的资本;
  (2)银行总行设在上海,外地设有分行者,以50%作为在上海的资本;
  (3)外地银行在上海的分行,以25%作为在上海的资本;
  (4)本地钱庄全做为在上海的资本;
  (5)信托公司比照银行分类估算。
  上海设立了那么多的金融机构,集中了那么巨大的社会资本,它们的活动范围自然不会只局限在十里洋场。上海金融业的重大作用,还在于它的联系和重要影响已辐射到全国各地。上海的银行家们不仅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了主要的大城市,就是在小城镇也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努力构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金融网,上海就是这个金融网的网结,是金融的决策地和指挥网,因此,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就突显了出来。
  (二)灵活的金融周转促进了上海的兴旺
  上海地理位置极其优越,上海地处长江口的三角洲冲击平原,控长江咽喉,扼东海要冲,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成为全国贸易重要港口,被称为“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开放口岸以后上海随即成为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倾销商品,收购原料的主要口岸,所以贸易日繁甲于全国。
  上海作为全国的贸易中心还在于它是最大的转口码头,是旧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中转贸易站,举例来说,1930年洋货由上海进口的为68386万两,占全国进口额50%以上,而其中的一半是转口贸易。再举例来说1930年土货进口有33162万两,转口贸易占一半以上。由此可见转口贸易数量之大,密切了上海与国内其他港口的经济联系。
  (三)巨额的国际贸易是上海金融发展与兴盛的基础
  在19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经济发展蓬勃发展,超越广州,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上海进出口贸易十分兴盛,成为东亚的贸易中心。在那个时期,上海每年有十数亿元的出入口贸易。在抗日战争前,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商行有800多家,洋商占80%,对上海的金融业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接受了在上海的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的企业,开设了官商,私商名义的商行,意图控制上海的进出口贸易。中央信托局经营的贸易数额尤为巨大。再次,刺激了国外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目光远大,并没有将外国资本全部赶出中国的土地,有30家特许经营外汇业务的指定银行。其中,国家垄断资本银行占5家,民族资本银行占11家,外商银行占14家。在16名特许的外汇经济人中,外商,华商各占半壁江山。
  银行外汇业务的发展决定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外汇业务的有效开展,反过来又作用于对外贸易,促进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保证了上海城市的兴盛。以外贸为先行带动了内贸,并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口岸城市更具有多功能的作用。
  (四)银行信贷在支持民族工业中的杠杆作用
  上海的金融业与民族工业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在银行兴起以前,对工业的放款主要由钱庄担当,但钱庄毕竟是旧社会的产物,无法满足新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国的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增加了对资金的迫切需求,而利润的优厚又足以保证对放款的如期偿还。这样就使银行与民族工业密切联系起来。几家大银行的工业放款金额迅速增长,以金城银行为例,1919年底,对工业的放款额占总额的15%,而到了1923年底,占总额的31.94%。上海银行也做了大量的工业放款,占总额的20%。不过那时,各银行的工业放款往往只着眼少数获利比较多的轻工业部门,而且金额集中在几个大户身上,以上两个例子足以说明这一情况。
  一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次遭到了严重的摧残,但上海金城银行的工业放款仍然增加,促使其紧密相连的因素有四点,第一、经过前一阶段的资金融通,金融业与民族工业的关系已经密切了。第二、维护国家经济权利,提倡购买国货,使银行对我国的民族工业没有放弃。第三、内地资金大量的流入上海,银行存款增多,需要寻找出路。第四、有一些工业的放款是为了维持民族工业必要的花费。
  (五)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成为完全的金融中心
  上海自开放口岸以来不但成了中国的金融的中心,也成了亚洲的金融中心。原因有五。
  (1)20世纪20年代以后,上海的金融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上海贸易中心的地位日益显著,国际,国内贸易的不断增加使上海贸易中心的地位不断牢固,这是上海成为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
  (3)20世纪20年代后期,电讯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和电讯交通设施的趋于现代化,使上海金融市场的脉搏,更紧贴着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伦敦、纽约的脉搏而跳动了,形成了所谓“东方纽约”、“东方巴黎”;上海的江西路(主要银行集中的地方)亦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