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售市场组织结构呈多元化特征
(一)“福德效应理论”与零售店铺数目的稳定性
经济发展、人口集中,以及零售业规模效益的内在要求,世界范围内零售企业不断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不仅单体大型零售企业不断增加,更多的中小零售企业通过连锁经营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道路,并且引领了世界零售业发展的方向。通常认为,大规模单体零售企业的发展将减少零售市场企业的数量,然而经济学家福德(P.Ford)针对伴随着经济发展出现的这种大型零售商的增加的趋势,提出了“福德效应”理论。他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大型零售企业增加的同时,人口所拥有的店铺密度通常并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店铺的结构变化却很大,这是因为生活必需品店铺数量减少的趋势和奢侈品数量增加的趋势相抵的结果。根据“福德效应理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道路与交通工具的改善,食品、日杂、简单衣物等容易实现标准化生产与购买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大量进入连锁大卖场销售,传统的日杂品店铺需要量大为减少;而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对奢侈品、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会不断扩大,为满足高收入阶层消费者的购物享受,以销售单一性产品为主业的专业化品牌店铺数会不断增加。由此,从零售商品品种区分角度考察零售市场结构,呈现的格局必然是生活必需品零售门店的大型化与精品零售门店的零细化,即生活必需品大卖场式经营,奢侈品专卖店式经营。这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趋势反映了零售业规模组织结构变化的独特性。
(二)“零售业态的演进理论”与中小零售企业发展
“零售轮转学说”(Wheel of Retailing)、“手风琴学说”(Retail Accordion)、“自然选择学说”(Natural Selection)、“辩证进程学说”(Dialectic Process)等现代流通理论,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新零售业态层出不穷。零售业静态规模复杂多变的成因。在一个动态规模扩张的市场环境中,中小零售企业之所以仍有生存发展的市场空间,一则是出于零售领域的企业家精神发挥,中小零售商风险承担、革新开拓、资本运营等企业家创新意识发挥,将促使其不断钻研新的销售方法,各种零售店铺不断涌现;二则是出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地区交通设施的限制,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在中小城市的商业街、城郊结合部等地区,分散的零售小店铺仍会不断出现以满足市场需要,零售市场呈现大型零售商店(连锁店)与分散的中小零售企业同时并存也是发达国家的零售领域常见的市场格局。
综合上述分析,在零售企业大型化、连锁化发展的背景下,分散的中小零售企业仍有继续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零售市场的组织结构呈现的是多元化格局:既有一批以大卖场、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店)、连锁超市等形式存在的单体或连锁型的大零售企业,又有众多以分散经营方式存在的专卖店、品牌店、城乡日常杂货店等中小零售企业。
二、生产制造业强化渠道战略隐含的问题
生产企业营销活动的基本战略导向是尽可能接近最终顾客、品牌化和流通组织化,营销与流通活动差异性表现的重要方面在于市场营销是由现代生产者独自承担流通活动而产生的。在经济发展早期,由于生产供应的严重不足,社会经济运行格局通常以生产为核心,流通活动只能依附于生产。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流通的地位与作用与日俱增,在生产、流通专业化分工背景下,现代生产企业必须非常重视最终消费环节,时刻关注商品流通渠道的环节结构及交易方式,以最终消费者为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对市场与利润的掌控,而生产企业通常迫切希望通过流通渠道的组织化管理,将流通渠道变成企业自己的市场营销渠道。
然而由于大型零售企业的成长,生产企业对营销渠道的支配与影响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大型零售企业凭借渠道控制力量,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下。往往更具有产品发言权,通过经常性地向生产企业收取“通道费”、“入场费”等形式,向上直接挤压生产企业,赚取零售利润。为了尽可能维护自身的利益,生产企业开始转变传统的渠道战略,逐步强化自身渠道建设,希冀通过对供应链整体链条的把握占领制高点:部分生产企业撇开现有的流通企业,自建新的流通分销渠道。通过流通系列化经营方式,实施垂直一体化战略,走商业化发展道路,直接将企业活动推广到零售环节;还有部分生产企业为抵制大型零售企业独占市场,以各种方式扶持、培育现有零售渠道,对现有中小零售商实施控制和组织化管理,专卖店制、委托销售制或会员店制等特约经销方式均为生产企业的渠道控制战略。生产企业的上述举动使流通市场出现了新的分散化,而这与生产一流通的专业化分工、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理论是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