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私人资本
[摘要] 近年来,我国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现象越来越普遍,并逐渐成为了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一种发展变化趋势。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决定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基础,而技术进步、私人资本规模、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则是影响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四个主要因素。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但是市场化供给中存在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也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一、我国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基本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产品供给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01年12月、2002年1月和3月,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促进和引导民间资金投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提出鼓励和引导非国有经济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2002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中对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燃气、热力、供排水等行业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2002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又出台了《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投资与经营,实现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的多元化。在这些文件出台的同时,市场也作出了积极响应,大量民间资本开始进入公共产品生产与供给的各个领域,包括交通,水、电、煤,环卫,教育等等。
本来由政府“包揽”的公共产品如今不断地转向由市场供给,并逐渐成为了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个发展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何以会发生,其中的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深入理解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另外,也只有将这变化背后的影响因素和规律把握住了,才能在实践中更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公共产品的性质和供给方式
195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发表了《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给出了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即公共产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其中非竞争性是指某个消费者消费公共产品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而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的利益不能被特定的某些消费者所独享。于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成为了公共产品区别于私人产品的两大本质特征。其后的大量研究表明,也正是由于这两大性质导致了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市场失灵,于是通过政府来供给公共产品就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更准确地说,保罗.萨缪尔森的这个定义只是针对纯公共产品的定义,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国防、外交等极少数公共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外,绝大多数公共产品是准公共产品,或者称混合公共产品。这些准公共产品虽然也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但是却并不完全,有的有非竞争性但却有排他性、有的有非排他性但却有竞争性、另有的只有一部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道路、教育、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正因为准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不完全的,所以市场在提供这些产品上不一定失灵,也就是说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使得其供给有可能不通过政府而由市场来提供,这正是我们分析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本文所要论述的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确切地说就是指准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
三、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公共产品不断由政府垄断供给方式转变为市场化多元供给方式,这种转变的实现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揭示这些影响因素是把握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变化规律的基础。
(一)、技术进步的影响
公共产品能否通过市场机制有效供给,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及其强弱程度有关。具有完全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相反,具有完全排他性的私人产品则由市场提供最有效率。因此,对准公共产品而言,排他性越强那么就越有可能通过市场来提供。排他性的强弱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从技术上看能不能排除不付费者对产品的消费;二是如果在技术上能够排除,那么排除的成本又是多少。可见,排他性的强弱与技术存在密切的关系,所以技术进步可以通过实现技术上的可排除性和降低排除成本以影响非排他性的强弱,最终对公共品供给方式产生影响。具体而言:
1,技术进步使得排除不付费者对产品的消费成为可能。例如,在有线电视技术发明以前,电视信号都是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向消费者传送,消费者对电视信号的消费是非排他的,此时的电视信号几乎全部由政府提供,市场供给的情况很少甚至没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电视技术、加密技术开始出现,电视信号不能排他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那些不愿付费的消费者就会很容易地被排除在有线电视的消费之外,在这种情况下,由私人投资兴办的电视台就可能涌现出来。
2,技术进步使得准确计量成为可能,从而降低了公共产品的排他成本。有的公共产品虽然存在技术上的可排他性,但是因准确计量技术落后而导致排他的成本非常高,最终还是使排他难以实现。但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改变了这种状况,可分割、可计量的技术使得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量一目了然,由此便可根据消费量对消费者征收使用费,从而为私人资本参与这些行业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了可能。比如,电子收费技术的采用可使得对高速公路上过往汽车的收费在不降低通行速度的情况下瞬间完成,高速公路排他成本大为降低,这就使得高速公路全由政府投资的状况得到改变,由私人投资兴建运营的高速公路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
(二)、私人资本规模的影响
技术进步增强了公共产品的排他性,这只是为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提供了前提基础,但是市场有没有能力去提供公共产品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与私人资本的规模有重要关系。许多准公共产品行业往往是自然垄断型行业,自然垄断型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平均成本随着规模扩大而递减,规模达不到一定程度就没有经济效率,因此这种行业一般只有一家企业或者少数几家企业存在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需求。电信、电力等都属于这种自然垄断型行业。要投资于自然垄断型行业的准公共产品生产,没有一定的资本规模是实现不了的,因此较大的资本规模是私人资本能够进入这些领域的必要条件。有学者曾对基础设施的市场供给规模与私人资本规模的关系作过实证分析,发现两者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基础设施的市场供给规模对私人资本规模的弹性为0.56,即私人资本规模每增加1%,基础设施的市场供给规模就会增加约0.56%。这说明私人资本总量为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提供了坚实的财力基础。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包括国内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在内的多渠道的私人资本大量引入并迅速成长起来;另外,民间的资金也进行着快速集聚,国内居民储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央行统计,截至2004年年初,居民储蓄总额已经高达11.63万亿元,这些都为私人资本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基础。特别地,我国的私人资本还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私人资本聚集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在资金充盈的条件下,通过合理引导就很容易实现私人资本的集结,形成较大的投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