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成长理想新课程改革教研活动名师工程培养模式读书会学科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专业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种培训、评比、教研活动如火如荼,同时诸如名师工程、教师读书会、学科沙龙等各种新型培养模式也层出不穷,为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许多地区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出现了喜人的局面和发展势头。
教师为什么要专业化?我想任何一个教育专家或行政领导回答这个问题时都会不假思索,我们常听到的是:教师专业化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做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对于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而言,这样的说教显得那么的高高在上和事不关己,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得他们没有多少耐心去听那些高不可及的口号,他们往往只关注手头的事务和眼前的利益,因为这是他们眼下必须要做的事,只有做好这些,他们才可以从容地做教师。
我们为什么要专业发展?这其实是多数普通教师的消极反问,因为找不到让自己心动的理由,于是有些教师把目光投向有偿家教,有些教师转行跳槽,有些教师糊里糊涂上班,马马虎虎上课。时下的一句顺口溜似乎很能够让人窥视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大学教师往外跑,高中教师忙高考,初中教师都说家教好小学教师只把饭碗保。”此话虽说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教师专业化发展仍仅限于整个教师群体中为数不多的“精英分子”众多普通教师仍徘徊不前,或甘于平庸,这不能不让我们作一番理性的思考。
一、是“精英教师”还是“教师精英”
来看一下我们的教师培养机制。不管是高级职称的评定还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特级教师的评选,都有论文发表和公开课这两项必备条件。先说论文发表,一般都要求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这简直让多数普通教师望而生畏。全国的教育刊物市场就那么大,再除去一些名师专家的论文,留给普通教师的还有多大的空间?僧多粥少,看似可及却遥不可及。再说公开课,一般也要求有省级以上的,所以对多数普通教师而言也是微乎其微,多数教师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上一堂省级公开课。再加上一些名师工程,确定了苗子后要重点打造,几乎让他囊括了所有的上公开课的机会,其他教师只能望“公开课”兴叹。名师工程的目的决不应该是培养了少数几个名师却造就了一批庸师,整个教育不是几个名师能够包办代替的,大批的一线普通教师的专业化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我们是造就精英教师”还是造就“教师精英”呢?答案不言而喻。同样,教师培养机制是为了激励教师的专业化,而不是设置种种高不可攀的障碍阻止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多数教师拒之门外。笔者以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应该面向整个教师群体,不是限制而是扶持,不是走独木桥而是走阳关道,让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沃土。
二、教育的另一种不公平
再来看我们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个教师因为教学业绩突出而被选拔到一所办学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工作是对该教师最大的肯定,这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另一种途径,它能够激励教师更投入地工作,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现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变得不再纯洁,一些教师靠走后门、靠关系进入城区学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学业绩突出却没有任何背景的教师只能留守农村。其实不管城区还是农村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但这样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显然是教育的另一种不公平,是对人才的漠视和打击,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些教师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我曾听说一件“新奇”事:一所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市级的教学比武活动,教师们相互推诿,没人愿意参加,无奈之下,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只好亲自上阵。这虽属个别现象,但不可否认,诸多的教师甘于平庸的现象与我们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关系,有才能的比不上有背景的,钻研业务的比不上经营人际之道的,教师的才能得不到赏识,教学业绩得不到尊重,那么教师拒绝上公开课这样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样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下,教师的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消极对待。因而,教师专业化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在教师培训、激励、评价、流动、选拔机制中的种种不公平,兴利除弊,为教师的专业化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