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文化环境下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一)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及其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造成的利弊影响作了分析,提出了如何利用各种管道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加强网络文化环境下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不但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同时,也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利。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资源;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2008年1月17日下午13时30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目前中国网民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CNNIC预计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每天,都有上千万的网民登陆到互联网浏览新闻,查看邮件,参与讨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坦言:已经离不开网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时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这一论述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理应成为我们探索的新路子。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获取信息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黄、赌、毒、邪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青少年迷恋网吧,贻误学业,甚至走上偷窃的犯罪道路,令一些家长"谈网色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跟上社会网络化趋势。用“堵”的办法制止学生上网是不可能的,因为网络与他们联系太紧密了。闭着眼睛不了解教育对象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是有伤害的教育,甚至是摧残人的教育,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方面,人们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在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内,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非营业性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甚至像河北教育厅推行的“网络保姆”等。但这些只是网络建设的问题,我们认为,如何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更值得研究的。全社会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需要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人人都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绿色上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一、思想道德对未成年网络文化的引导作用
思想道德对网络文化的正确引导,有助于青年人的树立健康的网络文化,也体现在多方面的引导。未成年网络文化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推动的,但是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之一的道德,对未成年网络文化的发展具有精神动力的功能。由于道德的特点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以及社会舆论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的精神力量,而未成年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要通过主体人来进行的,因此,这种精神力量就可以作为一种动力推动未成年网络文化的发展。当然,道德也是有层次的,有高尚与卑下之分的。我们应作具体分析、批判鄙弃低劣的道德,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道德,以高尚道德为精神动力,推动未成年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调控力量,在未成年网络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都是通过道德规范的宣示来进行的,都包含着规范性的意蕴。规范乃是一种标准、一种尺度。道德用各样的规范作标准、尺度去评价人们的网络行为,也就是对人们的网络会为进行约束。
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调节是它的一个基本功能。在网络时代,网络与人类个体、社会整体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它不仅需要运用正确的科技政策、法律和一些行政制度、措施来调节和处理,还必须依靠思想道德的因素来加以自觉地调节,尤其是由于未成年网络文化的渗透性和不可控制性的特点,更需要人们利用内心的道德信念来自觉地调节和控制。置身于未成年网络文化的氛围中,应当而且必须树立健康的网络道德,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
二、网络环境下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首先网络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更为激烈,也给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环境增加了新的更大的压力。面对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不少未成年由于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对西方文化所宣扬的价值观无法鉴别和判断,难以做出取舍,有的甚至全盘接受,从而造成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性开放等西方腐朽思想对未成年的侵蚀,不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各种封建迷信、腐朽思想以及宣扬色情、暴力、邪教等内容的网络垃圾也乘机在网上兴风作浪,抹黑党和政府,丑化中国的传统,对抗现实社会,这都会造成未成年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如果我们对此熟视无睹,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未成年的激励作用就会趋向弱化,未成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新的困难面前也将举步维艰。
其次网络造成了未成年现实道德评价标准的缺失。互联网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时空,谁都可以以自我为中心,而现在的未成年,多属于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互联网的这一特点切合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并且加剧了这一点,使他们往往在现实中,也无视社会的道德准则而一意孤行,背道而驰。此外,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容易消解未成年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未成年的网络道德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自律,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失去了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互联网必将钝化未成年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最后迷恋网络可能加剧未成年的各类社会心理问题。事实上,未成年中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网络迷恋症”、“网络孤独症”等社会心理问题。另外,青年时代的个性和心理中不仅有逆反和追求刺激,而且也有好奇的成份在里面。网络的虚拟环境中鱼目混杂,充溢着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可能会扭曲未成年的人格,导致个人中心主义和双重人格倾向。互联网带来的未成年发展性心理障碍等问题给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更为复杂、更具社会性的课题。
三、网络环境下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面对未成年网络文化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切实营造适合未成年身心特点的绿色网络场所,大力培养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绿色网络人才,不断壮大引领先进网络文化的绿色网络组织,努力推动标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绿色网络产业。
2.引导未成年了解网络的存在价值,使未成年有效利用网络。
3.加强对未成年网络文化的关注、研究和引导,大力提倡健康向上的未成年网络文化。未成年网络文化是一个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观了许多问题,如网络新闻的真实性问题,网络文学的黄、黑污染问题、虚拟社区格调不高问题,等等。要利用网络、学校课堂、新闻舆论等阵地,广泛开展网德网风教育,让每一个网络使用者明白爱护网络世界,维护网络环境不受污染,共同建设一个文明的精神家园,是大家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