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学世界观揭示教育本质的三个维度(一)

摘 要:对教育本质的探究是代写论文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从教育人学世界观的高度揭示教育本质有三个维度:从人的存在维度看,教育以人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从人的生成维度看,教育是引导“做人”的事业;从主体实践的维度看,教育是人的双重建构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教育本质;人学;维度
  
  一、人的存在维度:教育以人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人学世界观首先关注对作为终极价值的人的尊重,即人的存在本身对于世界、对于教育、对于人本身的意义。康德曾经告诫我们,“人就是实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1〕89,这是自在的目的,“他对任何准则所起的作用,就是对单纯相对的随意目的的限制条件”〔2〕89。于是人性、人的需要、人的生命、人的可能性、人的多样性的存在方式等都应该是教育活动所正视与尊重的。这些不仅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同样也是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前提。
  从人的自然性存在的视角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人的自然存在决定着教育活动本身的存在。人的自然性存在肯定了教育的必然与可能,必然成为教育得以存在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人类的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33关注人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是教育得以建立和存在的根基,意义的创生才有了最根本的保证。所以,教育人学必须关注作为生命存在的现实的人。其二,人的目的性存在决定着教育活动展开的方向。作为教育主体的人是一种目的性存在。这种目的性存在决定着教育能够在清晰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人文世界观的自觉渗透,使教育既符合人性又提升人性,促进受教育者的人性更加完满。其三,人的自然存在决定着教育活动的运作方式。人的自然存在实际上处在与他人、与自然、与自我的交往关系之中。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交往活动。所以,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中心问题〔4〕33。
  从人的社会性存在的视角看,教育具有目的诉求。教育是一种理想,是精神的一般取向。教育所理想的并不一定是完满的,但总是在期望比现在或过去更好的前景。“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5〕36教育理论建构的基础,包括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理想社会与理想人的某种设想,政治理论为教育理论提供未来社会与未来人的蓝图,教育实践把这种理想人的特性作为价值取向反诸于受教育者。
  从人的自为性存在的视角看,教育助人超越自我。所谓“自为性存在”是指人的意识自我纯粹地预谋和意向,永远是作为一种追求和趋向而存在。人就是在这种不断否定、创造与超越的活动中把自己展示给世界。自我实现是人的自为性存在的确证方式。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达到的或个人能达到的最高的发展。”〔6〕169虽然每个人因天赋差异使自我实现的程度不同,但这一过程都是渐进积累的。创造条件,使每个人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尽可能地解放每个人的潜能,这是教育的诉求。正如怀特所说:“教育的第二个目的是应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7〕41
  
  二、人的生成维度:教育是引导“做人”的事业
  
  教育人学世界观进而关注作为抽象的人是如何成为现实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是“如何成为一个人”的,也就是说,教育引导人“做人”。事实上,“做人”比“存在”更重要。“做人”的根本性质在于“人对自身行为的感受能力,对自身行为表示疑问的能力,把自身行为看做一个难题而不是由最小的、不变的和最终的事实组成的结构能力。”〔8〕9教育是一种生成着的过程。教育的生成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对智慧的追求。教育活动关注的就是“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应是“人的灵魂的教育”〔9〕4。二是教育促进个体生成的循环。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这种生长过程是一种生成的螺旋式的循环与上升,它表现为经验的不断改造与改组,表现为形成和打破惯常的连续不断的自我超越过程。
  第一个层面:个体的生成。教育就在于引导人如何“做人”。“做人”包括成己、成人、成事三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在人身上同时做着两件看似矛盾的事情:一方面,认识自然的人,教育要通过提供条件,使受教育者按其内在的秩序生长起来成为“他自己”;另一方面,认识社会的人,教育要由外部文化力量去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在性格,使受教育者成为“非他”。教育所面临的这一矛盾实际上与它所面临的人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一致的,因而是可以理解和超越的。教育要使人成为“人”,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生命”,同时,教育要使人成为“人才”,从而肩负起自己的使命。由于人总是通过做事而成为人的,所以,学会“做人”也就是“学会做事”。教育要使人成事,一是要使人有解决某种问题的能力,这是指事件中的事。二是要使人成就一番事业,这是指人生中的事。三是要对所做之事在明确判断的基础上有一个积极的态度。通过“做事”体现人的能力,承担责任,确证自己的存在,从而不断地生长与生成。
  教育引导做人的主要方式是在事件中生长。做人是事件,做人不能服从一个模式化的过程、规范和形式,而是要经历一连串的迷津。教育就是一系列个别事件的耦合,是在特定的境遇中引导人学会做人,引导人在既有经验上实现与外界刺激的融合,在连续不断的情境中感受、行动、反省,从而获得一种体验积淀的真正的自己的人生。而人生奋斗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健康人格的形成。健康的人格的形成也就是人的个性的丰富,即个体以种种方式把自己同他身上没有的东西尽可能地联系起来。所以,培养个性丰富的人,必然成为全部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的根本目标。
  第二个层面:类的生成。马克思揭示了人类历史的三大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他们的共同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态〔10〕104。
  高清海先生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指出的人的三个发展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从人作为主体的生成角度说,也就是人的群体主体形态(以群体为存在本位的人)、个人主体形态(以个体为存在本位的人)和类主体形态(以类为存在本位的人)的依次发展过程。”〔11〕3人的类存在的提出,对解决目前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点,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的事业。在这一视野中,教育就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于是教育活动的着眼点就放在了人类,而具体的落脚点则在于个体的人。这符合马克思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恰恰是“类的发展的前提”〔3〕104的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类主体萌芽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