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品德与社会《大漠里的无名英雄》说课稿

六年品德与社会《大漠里的无名英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事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二的第二课《大漠里的无名英雄》,首先我说说我选择这一课的理由。
教学设计意图:
一节品德课上,我给学生讲述了国庆节去买相机的经历。商家全部给我推荐佳能、尼康、松下、索尼等日本品牌相机!我给卖家说,我想买一款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好相机!结果选了半天都没有买到一款自己心仪的产品。后来在网上查询,日系品牌数码相机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超过9成!我彻底崩溃了!960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居然造不出一款像样的照相机!后来我又引用了某日本高官的一句话,这句话我相信在座的老师都不陌生,他说:“我们日本人永远也不去参拜靖国神社,韩国人也不会买我们的产品;就是我们天天去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人也会买我们的产品!”在讲述的时候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同学们也被我的语言感染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说到了最近的钓鱼岛事件,讲到了中国GDP与日本的差距,讲到了日本产品充斥中国市场的现状,最终落脚到“落后就要挨打”上。那节课我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大家都慷慨激昂地表示坚决抵制日货,要立志好好学习,长大了制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优质产品,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段时间成都的抗日活动也高潮迭起,所以这次赛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中国核武器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无名英雄邓稼先,我想让孩子们知道中国人是有能力征服世界的,中国人是真正的智者、健者、强者!

根据教学设计意图,我结合学生实际对本节课的教材作个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说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1、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的主题是“为了建设新中国”,下面有两个二级课题:“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和“劳动者的荣耀”。从课题一“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学生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系列的整治运动初见成效,特别讲到了有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海外学子冲破西方国家重重封锁回到中国,忘我工作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本单元的第二个课题埋下伏笔。接着,课题二“劳动者的荣耀”,就通过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诸多个“第一次”,从面到点认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是广大劳动者的代表,雷锋是解放军的代表,而邓稼先是科技工作者的代表。另外同学们在前面学习了解抗美援朝的时候,知道了美国运用核武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无核国家进行着核讹诈。那中国的核武器是什么时候制造出来的?是哪些人制造的?是怎么制造的……一系列问题都将在这节课中找到答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接着我说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教学的内容:
课文以原子弹爆炸时人民大会堂里人们的欢呼雀跃引出课题,旁边出示一个思考题“人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激发学生感受那份兴奋与荣耀。正文简单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国防技术的落后,引出两弹元勋邓稼先。接着从“娃娃博士的志向”、“隐姓埋名后的奋斗”、“功勋最后的愿望”三个板块介绍了邓稼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为祖国建设事业不惜献出生命的光辉事迹。课文中有四幅图,一幅是邓稼先的工作照,让学生从视觉上认识这位无名英雄,初步感知邓稼先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另外两幅分别是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时的情景,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力,激发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感受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第四幅图是大漠戈壁的景象,给探索者留下深深的思考:邓稼先工作的环境怎样?他研制和爆炸原子弹的地方在祖国的哪个地方?现在中国的核武器实验基地有哪些?目前我国核能开发的利用情况怎样?核电站的建立说明了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另外课文中还展示了几个国家从原子弹到氢弹实验成功所用的时间对比图。同样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试验所用的时间上的差距说明了什么问题?
以上只是书本上介绍的内容,新课标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预习前我向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关于邓稼先,你想了解他的哪些情况?请尝试着查找相关资料来解决你自己提出的问题。孩子们搜集到很多书本上没有提到的内容,比如:邓稼先为什么要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毅然回国?邓稼先隐姓埋名后家里人怎么办呢?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最后成功的?核讹诈是什么意思?邓稼先和杨振宁是什么关系?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什么不一样?张爱萍将军为什么会为邓稼先写悼词……要把这么多的内容在一节课中让学生了解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会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根据孩子们的认知需求选择了少部分融入到本节课的教学中,让这节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天回小学,地处成都市北郊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来源结构较复杂,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不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上有较大差异。另外因为每个班的班主任对孩子要求的侧重点不一样,每个班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一班孩子思维敏捷,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较强,还能创造性地提出些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但他们有时比较浮躁,容易冲动。二班的孩子稳重有余,灵动不足,缺乏创意,每一个小环节都需要老师提点。三班孩子的特征介于一班和二班之间。总的来说,我的学生积极地向着“心地善良、心态阳光、心思向上,心怀梦想”(“四心”是我们天回小学的校风)发展。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情和学生认知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邓稼先的光辉事迹,并能用一句话概括他。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了解邓稼先研制核武器研制的艰辛历程,能理解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越条件,隐姓埋名、为祖国建设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奉献精神,能正确分析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从祖国地图中找到核武器实验基地和核电站的大致位置。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制造原子弹和氢弹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感受邓稼先带给我们的震撼、感悟和启迪。
5、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越条件隐姓埋名、为祖国建设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奉献精神。

二、说教法和学法
巴甫洛夫说:“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有效地改造世界。”领会了这一思想后,我理清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鼓励式教学法、情感渲染教学法、榜样力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比如课堂上我播放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原子弹爆炸视频引入这节课,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受到情感的熏陶,引起情感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激发他们想继续探索邓稼先研制原子弹的学习活动中。又例如我根据教学目标,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榜样,引导学生分析他隐姓埋名、为建设祖国不惜牺牲生命的奉献精神和产生这种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榜样力量的引领,学生知道了邓稼先是一个把祖国利益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从而引导他们以后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以集体利益为重。榜样的力量使得学生的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让我们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从而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民主讨论法、评价法、自主探究法、发现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在这节课中,我准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方式去搜集资料并整理资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评价,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合作中学习和展示,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例如本节课我在课前把学生分成“娃娃博士”调查学习组、“隐姓埋名”探究学习组”、“功勋的愿望”讨论学习组、“核电站分布状况”调查学习组和“赞邓稼先”评价学习组。这五个小组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既明确分工又相互融合,我会引导他们分类整理,资源共享,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充分表达自己探究的过程和收获。另外学生在搜集资料时提出质疑:苏联到底是10年还是4年?这个问题我在上次区上教材分析的时候已经提出,在我心中也早已有了答案,但是不能马上告诉学生,我启发提出问题的同学通过查找书籍等方式进一步探究,鼓励他们大胆地去查找资料来验证自己的疑惑,敢于向书本上的知识说“不”,还原知识的真实面目。总之,我在教学过程中会尽量创造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的、积极的、真正有意义的思考、探究和表达,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或发展。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和教法、学法,我说一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榜样力量,情感渲染。
1、首先我播放《中国男儿》歌曲,让学生结合这首歌曲的节奏、歌词和自己以往对中国英雄人物的了解,说说你想把这首歌送给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模范人物。(包括电影、电视中塑造的模范人物)
2、老师会根据学生说出的名字作出适当评价。接着老师说我愿意把这首歌送给邓稼先,并说明其原因。(因为邓稼先是中国男儿的代表,是帮助中国人摆脱“核讹诈”、为了祖国利益无私奉献了自己青春、智慧和生命的无名英雄。)
板书――无名英雄,并在黑板上贴邓稼先的照片。
接着自然而然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二)视觉冲击,激发斗志。
1、配图说一段引言(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时,外国人说我们的东亚病夫;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用小米加步枪艰难地抗击日本的飞机大炮;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国侵略者进行着殊死的较量。曾经,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烧杀抢夺!曾经,日本人在南京街头进行了丧尽天良、惨绝人寰的屠杀!曾经,美帝国主义藐视中国,对我们进行核讹诈!泱泱中国惨遭蹂躏和践踏,无数中国人屈辱地经历了任人宰割的血泪史!)作为情感铺垫,点出任人宰割。
板书――任人宰割
2、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建国初期的“落后”和“不发达”,理解为什么无论怎样的艰难坎坷也挡不住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小结过渡:虽然美帝国主义对我们进行核讹诈,但我们并没有屈服,我们用行动向世界宣布了,中国人是世界的强者、健者、智者!
3、老师播放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时的视频与全面的任人宰割作强烈的对比,学生谈看了后想说什么?学生心中早已有了“科技强国”的意识,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爆炸场景让他们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激发他们的斗志和爱国热情,对后面理解邓稼先隐姓埋名搞科研的奉献精神奠定情感基础。
4、结合书上50页的前言问同学们:原子弹爆炸时,人民大会堂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后,我追问:人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他们就会运用课前搜集的知识纷纷发表看法。老师简单小结后顺理成章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切入正题,自主探究。
1、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制的?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谁是“两弹”研制的主心骨?他是如何带领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进行这项光荣、艰巨、危险、又充满挑战的事业?
2、接着引导学生分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相关内容。老师参与其中并指导。
课前具体分组情况是这样的:
(1)“娃娃博士”理解学习组:了解邓稼先从出生到获得博士学位期间26年来的学习成长经历,着重让学生理解他为什么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国,他带回来的袜子和一脑袋的原子核知识说明了什么?
(2)“隐姓埋名”探究学习组”:着重让学生探究1958年后,邓稼先神秘消失到哪里去了?能在地图上大致找到相应的位置。他隐姓埋名后做了些什么工作?他工作的环境怎么样?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分别是什么时候实验成功的?各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爆炸实验成功所用的时间说明了什么?这个组的学生探究的是本节课中心的问题,所以老师要更多地关注和引导他们探究的过程,并及时给予他们鼓励。
(3)“功勋的愿望”讨论学习组:这组的孩子主要采用讨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邓稼先在研制“两弹”中给他的身体造成的伤害。着重讨论他临终前的那句话:“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引发大家的思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为圆邓稼先爷爷的愿望做些什么?
(4)“核电站分布状况”调查学习组:主要通过调查了解目前我国核电站的使用及建设情况,知道目前正在使用的几个核电站,知道它存在的作用及意义,能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核电站的位置,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识图能力。
(5)“赞邓稼先”评价学习组:这一组主要通过对邓稼先全方位的认识,了解其他人对邓稼先这个人的评价,思考从他们的评价中,你体会到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站在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高度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后,每组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汇报,老师适当点评和引导。
4、当“隐姓埋名”探究学习组汇报邓稼先于1958年秋后神秘消失,隐姓埋名28载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智慧乃至生命时,板书――隐姓埋名,老师用一个写有“隐姓埋名”的云朵形白纸遮住邓稼先的照片,意为邓稼先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所以“隐姓埋名”。同时板书――大漠里的,明确了邓稼先的工作的地方是茫茫戈壁滩中,意为条件艰苦。接着根据学生的分析和回答,提炼出适当的词语板书在云朵形的白纸上。
当学生说到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时,在“隐姓埋名”的云朵形白纸上方分别贴出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这两幅图。意为邓稼先隐姓埋名后是去参与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了。顺势引导学生探讨: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说明了什么?板书――站起来了!
课本上有一句话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思考:成功震惊了世界,让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这成功令远在海外的华裔科学家激动得流泪。西方人为什么感到不可思议?华裔科学家是谁?活动中我都会注意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经验和搜集的资料解决同伴提出的困惑。
(四)充实内容,拓展空间。
在探究学习中,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充实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能会补充这些内容: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在性格和为人处事上有什么异同?
2、目前中国有哪些正在使用的核电站?这些核电站的建立说明了什么?请从中国地图中找到这些核电站的大致位置。
3、核武器的研制过程中会对人的身体造成哪些伤害?
4、杨振宁与邓稼先是民族情?还是同学情?
5、邓稼先参与研制并爆炸实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他为国家付出了那么多,国家一共才给了他30元的科研奖励费,他的一生值得吗?
……
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课堂上出现争论或意见有分歧,都会让他们自由表达。但是我会因势利导,及时评价和引导,让学生从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最后进入第五个教学环节:
(五)深化理解,立志爱国。
我一直认为,爱国不是一个虚构的词语,而是一种真切的情感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从我的教学设计意图到整节课学生的发现、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我认为都是一种爱国情感和行为的表现,所以我把这个环节的大标题设置为“深化理解,立志爱国”。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两方面的参与实践来完成。
1、赞邓稼先。通过前面的资料搜集、调查、整理、讨论、探究,自由表达甚至是争论,邓稼先的影子在学生的心目中早已高大魁梧,这节课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都会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升,老师会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谈谈邓稼先带给你心灵的震撼!生命的感悟?人生的启迪……一是检验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是看学生通过发现、学习和探究是否真正理解邓稼先隐姓埋名、为祖国建设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奉献精神,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否都解决了;三是看学生是否会把课堂上的知识活学活用,能或多或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齐唱国歌。最后,老师用一段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全体起立,齐唱国歌。让学生从唱国歌中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激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推向高潮。
(六)课堂反思。
说实话,我现在写的反思不是针对这节课的反思,而是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4年来的一次觉悟和反思。本周一我们陈校长从香港学习归来,给我们讲述了很多中国教育教学中束缚孩子思想和行为的做法,说有时我们的学校不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而是扼杀学生的地狱。我感到很震惊、很无奈,还感到有些可悲,我们每天熬更守夜竭尽全力为学生做的一些事情居然是在扼杀学生?我们拿着纳税人的钱做着扼杀学生的事,这不是犯罪吗?对照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仍然觉得我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还是跟着我的思路在走,不然真实的课堂怎么会有已经做好的、配合学生的回答丝毫不差出现的课件呢?老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怎么能快速地、准确地作出判断和引导呢?
在学生探究学习方面我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本学期我实施了“我的课堂我作主”教学设计与实践活动,就是学生感兴趣的课让他们自己来做,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上课前我给他们指导,认真准备,课中我耐心倾听并记录,课后及时点评、补充、总结和反馈。三个班的孩子都尝试着做过几节课,效果都还不错,包括班主任老师听了一节课后都感触颇深,她说孩子居然有这么大的潜能,真是不可思议。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充分相信孩子,我的学生从这个活动中懂得了如何发现、探究、参与、合作,还学会了担当责任,学会了搜集、整理、运用资料,并学会用适合的语言表达出来,还提高了做课件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昨天晚上我还查找了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的一些教育思想,他说学习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其实有很多道理我们都懂,也知道是应该让学生“怎么学”而不是“学什么”,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为了所谓的规范,所谓的严谨束缚了老师的思想。通过再次的洗脑,我把原来设计很花哨的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一下,我想尝试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让“我的课堂我作主”实践活动搬到区级赛课中。当然,转变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一触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会尝试着去做,并争取做好。至少不要让我的课堂成为扼杀学生的地狱,至少让孩子在参与和实践中有所收获。
坦白地说,我对《品德与社会》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平时的课堂教学也做得不是很到位,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很粗糙,还有很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请评委老师多多地点拨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