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1课时 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
(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2.科学探究目标:初步了解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细线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测量的意义
1.通过关于测量的小故事引出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同类标准量比较的过程,并举实例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感受一下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引导学生说出各种长度测量方法,如用伸开的双手去量,用脚步去量,让学生知道测量长度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使学生对长度的测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3.提出思考问题:我们的感官对长度的判断可靠吗?
分析教材中的插图,说明感官知觉判断往往会产生偏差。要准确的测量长度,必须借助长度测量工具,还要规定长度“公认的标准量”,即长度单位。
二.长度的单位
1.请同学们目测自己科学课本和课桌的长度,宽度,把目测的数据记录在本子上,
择要板书。分析学生所测数据,指出其中的缺漏,选出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评:如有的学生只写出数而没写单位,单位使用混杂等等。强调指出,测量结果只写出数字没有单位是无意义的。
2.介绍长度的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微米,纳米等单位可以适当介绍,以激发学生兴趣。
3.举出一些物体长度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长度的单位
4.介绍“北京-杭州”的空间距离,“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等内容,让学生对各
种物体的空间尺度有一个较为整体的理解,有一个可比性。
三. 正确使用刻度尺
1.熟悉刻度尺:介绍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
让学生观察铅笔盒中的直尺,三角尺等,找出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
2.练习使用刻度尺:
(1)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放,看,读
(2)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分析学生所测数据,加以修正。
3.思考问题
(1)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刻度不清,怎样测量?
(2)《科学》书宽度在16.8厘米和16.9厘米之间,该怎样读数?
四. 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1.估测长度时,可利用身边的尺子进行粗略的估测。介绍身体上的尺子。
2.介绍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测量工具
3.思考问题
(1)选择刻度尺是不是越准确越好呢?
(2)为装玻璃和窗帘都要测量窗户的长度,应分别选用什么样的刻度尺?
五.特殊的测量方法
问题:
1.根据地图怎样怎么样计算北京到杭州的铁路的实际长度?
“化曲为直法”
“滚轮法”
2.何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卡尺法”
3.如何测量《科学》书中一张纸的厚度?
“累积法”
第2课时 体积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
(2)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
(3)学会用量筒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2.科学探究目标:初步了解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量筒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量筒,量杯,饮料瓶,橡皮泥,木块,冰糖,细沙,铁块,大头针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体积
引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带有体积标识的商品,如饮料瓶,洗发水瓶等,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体积标识,引出体积的概念。
二.体积的单位
1.了解各种常见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感受体积的单位
做一个1立方米的箱子,从其一个角处切割出1立
方分米的小箱子,让学生感受单位的大小。1立方厘米可以用手指头来比较。
3.总结日常生活中测量体积有两种方法:用标准量去比较,用测量工具测量
三.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1.量筒:实物投影量筒,师生共同观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刻度单位:毫升
(2)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使用方法: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视线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4)思考:俯视或仰视对结果回造成怎样的影响?
2.学生动手实验:练习使用量筒及读数
3.量杯与量筒的比较:实物投影量筒和量杯,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你觉得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2)你觉得量杯的刻度均匀的,刻度值应该如何标?
(重点解释为什么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4.自制量杯的展示
课前让每一个学生都自制一个量杯,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量杯,并讲解自制过程和选用的标准量并分析每一个量杯的优缺点。或者个别学生的自制过程可排成录象,在课堂上演示。
思维扩展:形状非常不规则(如可乐瓶)的容器能不能制成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四.任意物体体积的测量
1.课前让学生每个人准备3样东西,并设计方法测量其体积。课上让学生针对一样东西讲一下自己设计的测量体积的方法并做演示。
2.教师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一定的点评,最后总结归纳出测量体积几种情况:
(1) 液体体积测量:直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2) 形状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测出数据,代入公式计算
(复习立方体,柱体体积计算公式)
(3) 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排水法
探究1:若被测物不能沉于水下怎样测量体积,如木块?
探究2:溶于水的物质怎样测量体积,如冰糖?
(提供实验仪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组到前面演示,分析每一种实验方案的优缺点)
第一章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前测:
课前调查
班 级姓 名
关于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我知道…….
关于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我还想知道…….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在生活中很有用,例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反思
一、建议: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是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到的测量的知识,这时学生从前几节课中对“科学”刚有了一些了解和兴趣,但一转入学习测量,许多学生就感到没有趣味,对学习物理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随便摆弄刻度尺,以为没有什么好学的。能否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正确的方向,对以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一)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
开始学习《科学》,初中学生往往想到那些有趣的现代科学技术,而对长度体积的测量等简单的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因此,帮助学生克服轻视测量的心理障碍,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应设法引起学生对测量的注意和兴趣,从而激起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充分运用实验来培养学习兴趣和实际技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光靠教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比如长度的测量这节课有“目测”、“尺测”、“估测”三部分,先让学生目测,结果使他们出乎意料,这对于好奇、好问、好动的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的积极性。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导,可以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并能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到测量的重要性,获得一定的实际技能。
(三)适当组织讨论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形式
只有教师的讲解和学生默默地实验,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学生好动、好思考,也爱辩论。因此,适当组织讨论,正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能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题目,并正确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以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地发展,得到许多收获,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一时激起的学习兴趣也不会持久。因此,在组织讨论时,必须注意使学生在讨论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当然,脱离学生的原有基础提出过高的要求也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了解学生。
(四)注意实验,观察和抽象思维相结合
测量的重要性,刻度尺,量筒的使用方法,长度,体积单位及其换算,量具的正确选用等知识,都不要生硬地灌注,但也不能只让学生实验而不了解这些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组织学生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维,逐步地领会到这些知识。这样,不仅不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新的高度。
二.收获
《长度体积的测量》这节课在知识上面应该说没有什么难度,难的是怎样转变教学思路,怎样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转变到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探究式教学。在备课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这种转变的艰难。教学过程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收获较大:
1.要让学生评价学生
2.不要让学生猜测老师在想什么,而是要猜测学生在想什么
3.不要把学生的思路硬是拉到老师的思路当中去,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
4.对学生的想法不要急于作出评价
5.要学会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