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意窍门

一个不懂他国语言、甚至不太会说普通话的农民,却在中俄边境做了三年边贸生意后又娴熟地穿梭在中东各国练摊,现在又在南美各国闯市场,56岁的周更明已经踏遍了半个地球。

第一笔生意:一条旧船

家住温岭市太平街道山下金村的周更明,中学毕业时正遇上“文革”开始,于是回家务农,后来开始了候鸟般的养蜂生活,足迹几乎遍布国内所有省市。正是这些经历,练就了周更明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走南闯北的胆魄。

1991年,苏联解体,在外养蜂多年的周更明看准这一商机,扔掉蜂箱投入商海,来到中俄边境绥芬河做边贸生意。

当时俄罗斯的物资很是匮乏,周更明在那里以物物交换的方式谈妥了第一笔生意,用相当于20万元人民币的货物换取一条旧钢质轮船,船一到,买主就找上了门,转眼间就脱手成交,这笔买卖是周更明在商海掘得的第一桶金。

继而,老周转至钢铁生意。这段时间,在哈巴罗斯的一次“送钱”经历,让老周名声大振,在当地被传为佳话。当时在绥芬河,他常与河南某公司的员工住在一个宾馆,彼此间就比较熟悉。有一次,这家公司要从国内带大额资金到俄罗斯进钢铁,因为公司人员紧张,公司就请列车员和正要去俄罗斯的周更明代劳,说好到了绥芬河后,公司住绥芬河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小陈就会来接站。出门在外,谁没求人的时候,乐于助人的老周也就欣然答应。

不曾想到,老周到了绥芬河后,在约定地点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小陈的人影。焦虑至极的老周只得怀揣几十万元人民币找到小陈住宿的旅馆,却被告之小陈已于前一天到哈巴罗斯的公司驻俄总部办事去了,老周真是傻眼了,这个时候老周如心生贪欲,这钱也就归他了。可老周却自掏腰包买了火车票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找到了这家公司的驻俄总部。看着周更明千里迢迢送来的巨额现金,公司的员工真是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周更明的大名也因此响亮了起来。

之后,他又做过水晶生意,还卖过日用品。算起来,他已经来回中俄边境17趟了。作为始发人,他还影响带动了好些温岭人赴俄经商,设摊销售自家生产的小商品。

掌握生意窍门

周更明现在还收藏着三本护照,上面密密麻麻的各国签章见证了他另一番商海经历。1999年,张贴在台州路桥商业城的一纸招商书,使周更明和几个同行奔赴阿联酋的沙加,开始了他的中东练摊之旅。

周更明一行到达阿联酋时,商业城沙加市场的冷清和萧条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很多人失望地回国了,惟独老周留了下来。他在阿联酋一住就是两个多月,对当地的经济、市场进行了全面考察,结果发现了无限的商机。

阿联酋等中东国家石油丰富,当地的百姓生活富裕,但日常用品主要以进口为主,而中国的产品凭借价格优势抢占了其中的60%。这一重大发现让老周兴奋不已,他急忙叫家里人将购置好的货物托运过来。

这样过了几年,老周从中摸索出了一些门道。几乎中东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会举办商品展销会,一般在10天一次,而且通常是各地区轮流举办的。这个时候当地的居民就像是过节一样,大家会相约去购买大量的生活日用品。由于购买者比较集中,展销会的生意显然要比在街头设摊火爆得多。此后,周更明便频繁穿梭于中东各国的展销会,阿曼、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约旦、黎巴嫩……那几年,他走遍了中东的大部分国家。

用手语做生意

由于没学过一句外语,周更明通常用手比划,用他的话来说,世上惟有手语是各国都相通的。中国商品在中东很受欢迎,当地人看到周更明随身背着货物走在街上,经常会喊“China!China!”表示要买他的货。一番手势比划下来,双方就基本上明白对方的意思了,末了,周更明一句:“money!”生意就成交了。

但是,语言不通还是对生意有不少影响,一些复杂的生意往往因为双方无法领会对方的意思而告吹。签合同也成了难事,很多生意因此白白地溜走。老周说,因为这,他特别羡慕现在的大学生,如果他们能走出去,那定是另一番气象。

“我的脑子里已经装下半张世界地图了。”已经50多岁的老周说,饱经风霜的脸上流露出自豪。前段时间,他到南美的哥伦比亚又转了一圈,发现那里的市场也非常有潜力,于是决定了下一段旅程在南美各国做生意。

他说以后可能还会去北美、西欧,将世界各地的市场进行比较分析,然后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安营扎寨做买卖。